觀點
王卓祺:美食之都為何食得公平?

【明報文章】差若毫釐,繆以千里。放在學術研究,一個微小細節的不同理解可能引發完全不同的判斷。記得年初撰文評論醫療改革(〈醫療改革 任重道遠〉,刊2025年4月9日《明報》),引用2019至2020年住戶開支調查報告中不同開支模式,尤其是涉及食物和住屋開支的比率。文中引用收入較低的公屋住戶開支模式,每月醫療開支平均只用了772元(或5%左右),但其出外用膳卻用了4268元(或兩成八)。這組資料顯示,就算是低收入房屋類別公屋住戶,開支還有壓縮空間,以應付公營醫療收費增幅。
本文再就該年度的住戶開支模式,正如前述,微調所用的資料,作為論證香港美食之都支撐社會公平的證據。這個美食之都公平性背後的邏輯,其實十分簡單:基層收入的公屋居民慳了房租,便可用在外出用餐、享受美食佳餚。這中間當然有些前提,便在本文詳述。
換個角度論證香港社會的公平性
香港素有美食之都或美食天堂之譽,但鮮有人從香港飲食文化論證其社會平等或公平性。大家都知道,香港家庭平均用了開支的一大份額於住房,作為租金或繳付按揭;剩餘的份額最多是食物支出。若我們將住戶按房屋類別分組,其食物開支一項可以看其比率,如拙文用量度貧窮的恩格爾系數;倘如本文首次用食物開支的絕對幣值作橫比,其含意又完全不同了。
從此角度看,公屋住戶每月用7080元食物開支,而居屋家庭則是7821元,只多前者741元(或十分之一),而私樓家庭則是8654元,也比公屋家庭多1574元(或兩成二;見圖)。若把不同類型房屋住戶的食物差異的絕對值作比較,這個差距便少過住戶整體開支的差距。公屋戶每月整體支出為15,018元,而居屋家庭則為27,631元,多了12,613元(或八成四);私樓家庭開支更加多,為37,895元,多了22,877元(或1倍半)。而居屋及私樓住戶最大開支份額是住房,它們分別比公屋住戶每月多9407元(或530%),以及14,893元(或840%)。
若我們從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食物開支的絕對值作比較,結果顯示彼此的差距比一般想像少得多。這可以說是體現香港社會公平性的一個重要層次。儘管在收入層次差距大,例如以市場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近年都超過0.5的較高水平,但食物開支的絕對值卻相當平等。這是甚有意義之事呀!開支才是將收入用了,而入息屬於基層的公屋戶,他們食物開支的絕對值,比居屋及私樓家庭差距這樣少。數據解釋得很清楚:租平所以不用壓縮食物開支,尤其是外出用餐。這便造就香港美食之都的平民化及公平性。
如何演繹食物開支絕對值的社會公平性
筆者找不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類似比較。例如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只有食物開支佔比——「食物及非酒精飲品」佔15.6%,再加上8.3%「餐廳及酒店」,兩者加在一起為兩成四。香港整體住戶的食物開支佔比為兩成七,比經合組織多約3個百分點而已。鄰近的新加坡也沒有住戶類型食物支出的細分,其佔住戶兩成開支,當中不乏用於大排檔、美食廣場等餐飲。
總之,香港與前兩者均為富裕經濟體,食物開支不再是提供溫飽的項目,反而是體現社會消費的不同生活方式。舉例說,香港家庭用於米飯的開支平均每月為64元(0.2%);3種房屋類別住戶分別不大。其他食物項目便不列出,單從食物一項的整體開支佔比兩成七,可以看出香港社會的富裕程度。而由於公屋住戶用少了房屋的開支,因而加大了食物開支的能力,這個推論應該成立的。因此,若將恩格爾系數照搬,以為公屋家庭食物佔比四成七,便以為他們生活艱辛,這真的是差若毫釐繆以千里的誤判。
從這個生活方式的社會消費角度看,香港人可以說是「幾平等」!我們看一下公屋住戶外出用饍,只比居屋家庭少477元、比私樓少1214元。當然,若用傳統或主流收入分類作比較,情况不一樣了。例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亦用2019至2020年的住戶統計,做了一個基層住戶開支模式的研究,最低一成住戶食物開支的絕對值只得4142元,而最高一成住戶則有13,775元,兩個組別的食物開支絕對值差距十分大。看來,最低收入的住戶不少並非公屋居民。值得再提:社聯的貧富差距角度是主流分析社會狀况的工具,本文便是填補這個空白,豐富我們對香港多彩多姿美食天堂的認識。兩種視角都是事實的不同演繹。大家都知道半杯水的理論,樂觀的還有半杯水,悲觀的只剩半杯水。
香港飲食文化的平民化:
「又平又靚」的公平執念
對於住進公屋的三成住戶,約有80萬戶(220萬人),他們每月每戶可以花上4000多元在外出用饍或叫外賣。我們可以看看他們得到的美食享受,網上一查,例子一籮籮:粵色點心如蝦餃、燒賣、腸粉、叉燒飽;街頭小食如菠蘿包、蛋撻、雞蛋仔、魚蛋、腸粉等;茶餐廳提供中西合璧的食物如西多士、餐蛋公仔麵、港式奶茶、鴛鴦等;還有特色小菜或麵食店,如冬天的煲仔飯,一年四季都有的雲吞麵、牛腩麵、魚蛋粉;燒味店的叉燒、燒鵝、油雞等。
不用我多說,享用這些美食不用上貴價酒店、酒樓食肆,就在普通的街邊小食店、茶餐廳;就算是公共屋邨的酒樓,消費亦悉隨尊便、豐儉由人、任君選擇。近年流行的平價外賣「兩餸飯」,也有曾上米芝蓮美食榜的廚師主理。還有,昔日不少街邊大排檔的菜色,如乾炒牛河、咕嚕肉,亦成為五星級酒店中菜廳佳餚。香港美食之都的美譽,還是十分平民化的!香港這個美食天堂是各自各精彩,食得平也可以嘗到美食佳餚。有錢的好處不一定是更佳美食,而是服務條件,或更多選擇。對於識飲識食的香港人,「又平又靚」更重要!這種美食文化的執念,也體現香港社會的公平性。
2023年統計資料,香港的饍食服務業有15,516間,就業人數225,468,平均每間僱用14.5人。其中,中式餐館和酒樓有4711間,快餐店931間,其他類別9874間。香港餐飲業是勞力密集,工資低,工時長,掙的是辛苦錢,但卻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中流砥柱,也大大體現了香港社會的公平性!
當然,香港還有食物銀行一事,說明還有食物不夠的問題。若這些申請食物銀行的家庭都能夠入住公屋,一定大大提升彼等的食物支付能力,也更能分享香港美食之都的歡樂。
作者是新範式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卓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