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姚志勝:抓住黃金節點 加快推進香港金融「超倫敦追紐約」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9月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報告顯示,香港不僅保持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地位,而且與前兩名紐約和倫敦的評分差距進一步縮窄至歷史最低水平,分別僅2分和1分。香港金融「超倫敦,追紐約」的問題,再次引起關注和重視。有朋友建議筆者結合全球最新金融態勢,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人主要看法有4點:

其一,從香港的金融體量、外部需求和現有條件看,香港金融發展正處黃金節點;面對全球金融格局重構機遇,如何進一步加快做大做強國際金融中心,是擺在香港面前的重大課題。

其二,香港發展金融須有國家大思維,牢記中央期待,才能夠準確把握大方向,打造大格局。

其三,香港金融「超倫敦,追紐約」,主要不在於求評分,而是要對標全球最頂級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發展成為既服務「全球南方」,又與西方聯通的頂級金融平台。

其四,香港需要與內地有關機構合作編製金融發展規劃。

全球金融格局重構 是香港機遇

在全球局勢動盪、金融格局重構的背景下,香港金融是「風景這邊獨好」、成果靚麗、機遇處處。這傳遞出一個具重大意義的信號:香港金融發展正處於黃金節點。其主要表現有:

一是香港的金融體量。今年以來本港新股集資(IPO)總額近1500億元,居全球首位;恒生指數今年來累計上升逾30%,港股日均成交額逾2500億元,創歷史新高;A+H股價量齊升,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呈良好聯動效應。

二是外部對香港的金融需求。不少外資都在研究部署,通過香港金融市場投資中國資產。截至去年,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總值突破35萬億元,資金流入量逾7000億元,增長81%。香港證監會已批准的200多個ESG(環境、社會和管治)基金,與3年前相比,基金數目和資產管理規模分別增長51%及18%。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亞洲財富管理業務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金融業務之一,以香港為基地的銀行增長最快。這些數據,不僅清晰印證香港金融體系在聯通內地與全球資本中的獨特價值,而且為香港帶來巨額資金,成為香港金融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是香港金融的軟件和硬件條件。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裏,本港於「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及「聲譽綜合」均排名全球第一;金融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從之前的全球第四躍升至第一位。李家超特首還在今年施政報告強調加強發展金融科技,把香港打造成「全球Web3中心」。這是香港金融體系深度升級的重要標誌。

這些成果既是由於中央大力支持,也是李家超特首領導特區政府攜手業界共同努力的成績表,亦為香港金融進入黃金節點營造了必要條件。

運用國家大思維 部署金融大格局

有分析認為,倫敦金融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是英國公投脫歐之後,英國經濟周期陷入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歐洲企業大幅減少前往倫敦上市。這個說法確實不錯,但不一定全面。在筆者看來,倫敦金融無可挽回的滑落趨勢,最重要的時代背景,或者說最深刻的歷史原因,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東升西降」。在「東升西降」的大格局下,倫敦金融隨着其歐洲經濟腹地的日漸勢弱,其全球排名地位不可避免下滑。數據顯示,香港上市股票總市值逾4萬多億美元,倫敦上市股票總市值只有3萬多億美元,兩者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

這個事實不僅令我們清楚看到,國家的能量才是香港金融發展的最大底氣和最重要動力,而且要求我們思考和部署香港金融發展,必須有國家的大胸懷、大思維。唯有如此,才能夠準確把握香港金融發展的大方向,打造大格局。

香港金融發展,既是自身需要,更是「國家所重」。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寄語香港要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主管金融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強調,中央始終從戰略全局高度,定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建設金融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香港擔負的重要歷史使命。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愈來愈舉足輕重,有需要也有能力支撐香港發展成為跟美國紐約並駕齊驅的頂級金融中心。當今美國股市總市值超過其GDP(本地生產總值)兩倍,而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地股市總市值只是與中國GDP相當,中國及其香港的金融市場具巨大發展潛力。香港有必要根據國家金融強國建設的戰略格局,謀劃金融發展,「超倫敦,追紐約」,不辜負中央殷切期待。

打造服務「全球南方」聯通西方頂級中心

香港金融「超倫敦,追紐約」,主要不是求評分,而是要對標全球最頂級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全面打造國家和世界都需要的頂級金融中心。

先看倫敦。金融數據告訴我們,香港金融「超倫敦」應該就是這兩三年的事了。與香港IPO集資總額居全球之首達1500億港元相比,倫敦今年截至9月底的IPO集資額大幅下挫69%,見35年來最低水平。倫敦在彭博全球最繁忙IPO目的地排名,降至第23位,跌出20大之餘,排名更低過中東國家阿曼。倫敦金融科技全球排名,由今年3月的第二位降至最新的第五位。其沒落軌迹,可謂清晰可見。

這是不是說倫敦就沒有值得借鑑之處?當然不是。倫敦憑藉歷史積累和全球網絡,維持其全球金融核心地位;其金融的全球化市場深度、成熟監管體系、外匯與大宗商品定價權等,都是香港需要學習和追趕的領域。

再看紐約。美國不僅是軍事帝國,而且是經濟帝國,更是金融帝國。事實正在告訴我們:中國最先超過美國的應該是軍事實力,之後才是經濟體量。至於金融,於可見將來,中國不可能也不一定願意超越美國。其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現在是金融立國,中國則是工業強國。一方面,美國過度金融化,導致工業空心化,問題叢生,基礎虛弱;這種脫實向虛的路,中國不會走。另一方面,紐約金融涵蓋股票、債券、衍生品、外匯、大宗商品等全品類,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無錨定物的虛擬產品,令人眼花繚亂,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無人能及。其中有許多東西中國需要學,但也有一些東西學不來,也不會學。

顯然,香港「追紐約」,與之並駕齊驅,並不是要照搬其模式,成為「第二個紐約」。而是應該根據國家和世界——尤其是南方國家——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發展成為既能服務「全球南方」國家,又與西方金融相聯通的頂級金融平台,與紐約鼎足而立。

中央支持香港編製金融發展規劃

眾所周知,為實現從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的目標,國家於2015年5月發布《中國製造2025》。這是我國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機械人、航空航天、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重點發展領域。然而某些西方國家卻高調反對,美國甚至以貿易制裁威脅,要中國放棄這個計劃。對於這個事關國運的重大戰略安排,中國當然必須堅持實施,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果,基本實現預定目標。

我們應該問:沒有《中國製造2025》,我國會有今天無可匹敵的製造業強國地位嗎?我們也應該問:沒有金融發展規劃,香港能夠發展成為與紐約鼎足而立的世界頂級金融中心嗎?

應該看到:香港過往沒有制定大型規劃的傳統,加之本港金融發展規劃需與國家金融戰略相融合,香港現有的體制機制、人力架構以至經驗累積等,都不足以全面擔負這個責任。因此,香港金融發展規劃應該在中央支持指導和行政長官領導之下,由內地有關機構與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編製,不僅確保規劃切合香港實際,並與國家的金融強國建設戰略對接,而且有利於運用國家之力,支持香港達至金融發展的戰略目標。

作者是全國政協常委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姚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