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日本內望:高市當選代表日本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文:張望

【明報專訊】2025年10月,高市早苗當選為自民黨總裁,並很有可能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這一選舉結果在國際輿論引發廣泛關注。不少分析歡呼這一「歷史性突破」,認為它象徵着日本女性地位的飛躍。
然而,若深入日本政治結構與社會文化背景,我們不得不對這一解讀提出尖銳質疑:高市的當選真的代表日本女性政治地位提升了嗎?這可能是對日本政治的最大誤讀。
日本政壇的女性「象徵性符號」
從表面上看,高市有望成為首位日本女性首相似乎是一種進步,但這更可能是一種象徵性勝利,而非結構性改變。
早在2000年代的小泉純一郎時代,就有多項學術研究指出,在日本政治語境中,女性政治人物往往被當作「象徵性符號」存在。這種「象徵性」,並不意味着對女性政治參與的真正認可,而是政治體制在維持現狀的同時,對外展示某種進步姿態的手段。女性被安排在某些職位上,是為製造政治正確的表象。美國學者Alisa Gaubeder早在2009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只有自民黨在制度上提名更多女性政治家參選,才能反映日本自民黨政治真正改變。
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遠藤晶久在2025年的研究也指出日本性別政治中「偏好-期待」差距(preference-expectation gap)的困境。遠藤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日本選民支持女性參政的偏好和對候選人當選的期望之間存在差距。為不浪費選票,選民往往傾向與勝選概率高的候選人,而非符合自己性別偏好的女性政治家,這或許是日本女性政治家一直難以取得突破的原因。
高市非性別平權推動者
關鍵的是,觀察本次自民黨選舉,高市早苗當選並非女權的勝利,而是男性派閥鬥爭下的產物。據日媒報導,本次自民黨選舉背後的主要操盤手是自民黨大老麻生太郎,正是麻生在選舉關鍵時刻動員茂木陣營和小林陣營護送高市上位。這更像是麻生派運作的結果,是一場精密的政治權術博弈,而非源自自民黨對女性領導者的廣泛認可。這一事實本身就揭示其當選不能代表女性政治家整體崛起。
更諷刺的是,高市本人在日本並非性別平權推動者。她長期屬於自民黨內右傾保守派,堅持日本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反對在制度層面實現夫婦別姓(即允許夫婦在婚後保留各自姓氏),其政治立場與全球女性運動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馳。這樣一名女性首相,不僅不能代表日本女性政治賦權的進步,反而可能成為日本女性平權運動的阻礙。把高市當選稱為日本政治性別的「突破」,不但沒有揭開日本政界中男性主導的格局,反而掩蓋自民黨權力遊戲背後的性別不平等現實。這種「女性面孔下的男性秩序」,正是本次自民黨總裁選的弔詭和諷刺之處。
一名女性當上首相,並不能自動代表女性地位提升。判斷標準不應是性別的「數量突破」,而應是制度與文化層面是否真正改變。當更多女性可自由參與政治,不被傳統性別角色束縛;當自民黨權力結構提名更多女性政治家參選,而非由男性單一主導操盤,我們才有理由判斷:日本女性的政治地位真的提升了。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學術院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張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