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一代:情感篇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個女成日喊,明明同朋友玩得好開心,突然就爆喊,問佢又話唔知點解……」、「個仔啲情緒好反覆,一唔順就鬧人……」疫情過後,不少孩子的情緒好像變得更敏感、更難控制。3年的封鎖式生活不但打斷了孩子的社交與語言刺激,也實際影響了他們的腦部和身體發展。很多孩子錯過了「試錯、學習、互動」的成長階段,重返常規生活後,到目前仍然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需要數年時間去「追落後」,重建根基。作為家長,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的回應方式:

為孩子安排「放鬆時段」 釋放情緒

1. 減外壓: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

疫情後,很多孩子馬上要面對測考與功課壓力,情緒反覆、易哭易怒。這時候,家長愈是緊張和催促,愈會讓孩子更加焦慮。請暫時放下「快些追返」的心態,多觀察、多同理,少批評、少對比。例如,當孩子做錯一題,與其說「又錯」!不如說「這題難,我陪你再睇一次」?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同一陣線,而非壓力來源。同時為孩子安排「放鬆時段」,例如每天飯後一起聽音樂、做呼吸練習,或只是靜靜坐下來聊天,都是讓情緒釋放的空間。

2. 加技能:教孩子認識與調節情緒

不少孩子哭鬧,不一定單純太「情緒化」,而是不懂得處理情緒。如果我們只說「唔好喊」、「不可以發脾氣」,其實幫不到他們成長。家長不妨教授孩子以下方法:

.幫孩子分辨情緒詞,例如:「你感到嬲,是因為很失望嗎?」

. 一同畫「情緒溫度計」,學習情緒升溫時該怎樣降溫

.教孩子說出需要:「我現在想靜一靜,請給我5分鐘。」

這些技巧並不艱難,卻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家長不是要孩子「無脾氣」,而是教懂孩子處理情緒。

3. 強連結:陪伴就是最強復元力

封鎖式生活3年,很多孩子習慣獨處、沉迷電子產品,也失去了與人相處的自然節奏。他們不再主動約朋友,甚至害怕參與群體活動,亦失去實踐與人相處時的情緒技巧的練習機會。家長宜定時安排「親子無電子時光」,一同下廚、砌模型、行山等,亦不妨多鼓勵孩子約同學上來家中玩,重拾「玩」的能力,亦可以安排孩子參加社區活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人。

孩子今天的情緒困擾,其實是過去幾年未能紓解的積壓。他們不是故意「唔聽話」,而是需要時間與方法去復元與適應。作為家長,我們不必要求孩子立刻變得堅強懂事。家長要做的是為孩子「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陪伴孩子一起培養內在情感力量。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小茜的秘密花園 (2025-10-07)

感創航道:常識科拆科 混合模式「育素養」 (2025-10-07)

看得起遊戲:社區遊戲 照顧者第三空間 (2025-10-07)

多元導航:從《史迪仔》反思家庭 (2025-10-07)

A苗園圃:培育孩子同理心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