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看得起遊戲:社區遊戲 照顧者第三空間

發佈於

【明報專訊】照顧者近年成為社會各方都關心的群體,作為立足香港的社福界組織,縱使我們的核心服務對象為兒童,但小朋友的參與總是由家長帶領前來,背後總有監護人的首肯和同意,而在遊戲過程中,小朋友也總有大人的看顧和陪伴。那麼,在智樂的社區遊戲中,小朋友身旁的大人,究竟境况如何?

在社區遊戲的現場觀察所得,發現家長都喜歡前來參與,除了讓孩子享免費又好玩的自由遊戲外,大人更可在活動中與街坊鄰里趁機共聚,閒話家常,有些更得以認識新朋友,建立社交網絡。

在進一步與參加者熟絡後,我們得知街坊對社區遊戲的選址鄰近家居、免卻繁瑣報名的即場參與安排、由值得信賴的社工主理等,都成為贏得街坊歡心的理由。看來社區遊戲的受惠者除了小朋友外,也為照顧者帶來諸多好處。為了彰顯社區遊戲的協同效應,我們近日舉辦了一個名為「兒童照顧者的喘息空間由社區遊戲開始」交流會,共獲社福界約60名同工前來參與。

交流會上的社工講者細訴了照顧者為家庭而犧牲個人的社交和發展,無數女性照顧者就如麥兜媽媽一樣,把本為「譚玉蓮」的個人特質燒光殆盡,更為24小時年終無休的家庭崗位而身心俱疲,腰背、肩頸、膝等均見不適和勞損,加上無形的巨大壓力,出現精神焦慮者比比皆是,她們只求一個可供喘息的空間。

在不帶目標遊戲中重拾自我

另一名講者是來自社福界的父親,深深體會現代廿四孝家長的困境,既要安排消閒活動,卻受制於遊戲室的高昂收費,陪玩消耗的體力比上班更甚,有時更因手機無法離手而難投入親子時光。可幸這名家長也是我們的地區盟友,在推行社區遊戲期間有所領悟,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放下家長角色的壓力,在孩子的笑聲中更放下焦慮,情緒得以釋放;與此同時,在與孩子的遊戲互動中,重新建立了真實的情感連結,甚至可在純粹不帶目標的遊戲中重拾自我,重現獨立個體。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一分子,智樂人當然深明港人的壓力——物質空間和心靈空間皆匱乏。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提出在家庭、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間理論,不就是社區遊戲嗎?(見表)

社區遊戲為兒童照顧者提供了一個實體地方,一個可以喘一口氣的休息空間;凝聚了一批同路人,互吐苦水和發牢騷,有助抒發情緒和排解壓力;定期聚聚又可交流信息,讓全職媽媽建立互助分享的平台。當然,社區遊戲亦為家長開發了一個與別不同的親子空間,照顧者可成為孩子的玩伴,在安全安心的空間盡情玩和放聲笑!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小茜的秘密花園 (2025-10-07)

感創航道:常識科拆科 混合模式「育素養」 (2025-10-07)

多元導航:從《史迪仔》反思家庭 (2025-10-07)

A苗園圃:培育孩子同理心 (2025-10-07)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一代:情感篇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