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港、日篇幅減 教師憂削歷史科定位 「均衡讀三地現代化 可起他山之石作用」

發佈於

【明報專訊】高中歷史科和中史科將更新,教育局上周五公布新課程框架,其中歷史科課程目標有改動,新增期望學生「成為具備世界視野的中國人」等元素。現時香港史、中國史、日本史各佔一單元,講述三者如何「現代化與蛻變」,有中學歷史科教師認為這是課程特色之一,稱均衡學習3個地方的現代化,可起「他山之石」作用,憂新課程削弱歷史科定位。

高中雙史將更新,增加中國近代史篇幅,首批影響是2027年9月讀中四的學生。根據教育局公布新課程框架,歷史科五大單元將重整。現時學生分別學習香港史、中國史、日本史,探討三者如何現代化與蛻變,但新課程除在「中國與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及成為國際重要成員的歷程」設獨立單元教授中國史,不再有香港史、日本史單元。

現有課本述日本戰後正面變化

本報記者翻閱現時「適用書目表」其中一本歷史課本,教香港政制的課文提到,1980年代起愈來愈多華人擔任首長級官員,如陳方安生1993年成為布政司;另有獨立單元教日本史,如二戰後經濟起飛、社會變得自由等(見表)。

中學歷史科教師梁老師向本報表示,近年歷史科一直保持均衡香港、中國、日本史內容,有「他山之石」之用,如日本明治維新經驗可對比中國近代化過程曲折,形容這是歷史科主題甲一大特色,亦是史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技能。

憂與中史公民重複 損興趣

梁相信不少選修歷史科的學生對外國史感興趣,認為新課程大增中史比例,會削弱歷史科定位,又憂慮歷史、中史、公民科界線模糊和重複,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多元思考。

中學歷史科教師張往則說,學習現代化概念的價值在於了解一個國家或社會,由封建專制邁向文明現代,涉及比較不同國家或社會的發展,包括成就、不足、困難、利弊、轉折等,亦強調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關係等層面探究,因此學生能夠有「同時代」的不同個案分析及對照,是整全研讀現代歷史的關鍵之一。

「同代個案對照 整全讀史關鍵」

至於歷史科香港史的改動,張往認為學習本地史是每個現代文明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內容,更要反思整個教育系統有否足夠關注及資源予下一代學習香港歷史,他反問如果學生不選修歷史,「是否期望大多數下一代的年輕人可以對香港的過去發展一知半解?」梁老師則認為大幅削減香港史,無疑是抹殺提升學生興趣的機會。

張往又提到,新課程考評未有具體方案,因此暫難定論課程特色,惟指歷史科教師日後如何持守獨立批判精神、專業處理不同課題,將會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