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紙老虎論」背後的俄烏地緣政治邏輯

【明報文章】近期,美俄領導人圍繞「紙老虎」有一番隔空辯論。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參加聯合國大會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晤後,在社交媒體聲稱俄烏衝突升級後,俄方本可於一周內擊敗烏國,但根據現實情况,俄國「看上去是一隻『紙老虎』」。此言一出,輿論嘩然。俄國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委婉回應稱,俄羅斯是真熊,不是紙老虎。此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國智庫年會回應,若俄羅斯是紙老虎,那北約算什麽呢?因為俄國不是與烏克蘭軍隊作戰,而是在與幾乎所有北約國家作戰,並且還在整個戰線上推進。
「紙老虎論」看似戲謔,卻折射出俄烏衝突的深層次地緣政治邏輯。俄烏衝突不僅發生在俄烏之間,也是「歐洲-大西洋體系」內的海陸地緣政治對抗,甚至帶有陣營對抗的冷戰色彩。
俄烏戰場態勢 悄然變化
特朗普的態度變化令外界錯愕,也使俄國頗為不適。特朗普認為澤連斯基「無牌可打」,一個多月前特朗普還鋪上紅氈接待普京。特朗普為何突然認為俄國變成紙老虎?筆者以為,除特朗普個性之外,也許俄烏戰場態勢變化,才是特朗普改變態度的主因。善於交易的特朗普,願將籌碼壓在勝利一方,如同他對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發出最後通牒。
美俄首腦會晤後,俄軍加強了夏季攻勢,但並未取得預期進展,烏國東部戰場依然處於僵局。烏方無人機作戰能力不斷提升,致力打造「無人機盾牌」,對俄軍後方補給線構成威脅。此外,烏軍也在逐步收復失地。
俄烏衝突已持續3年多,早已變成痛苦的消耗戰——消耗的不僅是武器裝備和兵員,還有戰爭的潛力。俄軍雖無確切傷亡數字,但其政府不斷徵兵,反映出戰場的殘酷與血腥。俄國經濟已轉向戰時經濟。戰爭是對財富的消耗,怎麼可能愈打愈富有呢?巨額戰爭開支令一些行業畸形繁榮,包括一些城市房價上漲。然而,沒有財富支撐,必然帶來通脹。
俄國最重要的收入來自能源出口。可以說,俄國是「擁有核武器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是俄方的戰爭潛力所在。特朗普呼籲歐洲減少進口俄國石油,並威脅對從俄進口石油的國家實行制裁。當然,此政策較難推行。烏克蘭則採取更直接的手段,打擊俄國能源生產和出口能力:在逐步形成遠程作戰能力後,烏軍無人機深入俄國戰略腹地,襲擊俄方煉油廠、輸油管道等。據稱俄國損失了38%煉油能力,而烏方還未停止對俄國煉油能力的打擊,俄國不得不進口汽油。
「歐洲-大西洋體系」內的海陸博弈
從今年9月開始,俄方無人機與戰鬥機越境歐洲國家,引起歐盟恐懼。無論是英法德等歐洲大國,還是歐盟,都表示不會允許烏國戰敗;北約歐洲成員國更出動戰機驅離俄國戰機。特朗普明確表示,北約戰機可以擊落俄方飛機。的確如普京所認為,俄國是在與北約作戰,只不過不是正面對抗。從「歐洲-大西洋體系」的地緣政治邏輯來看,俄烏戰爭是歷史的延續,即從18世紀以來形成的海陸大博弈的繼續。
從18世紀開始,英國在海上崛起,成為海上霸權國,通過大西洋、北海、波羅的海、地中海,實現了對歐洲半島的戰略包圍。俄國則向歐洲擴張。於是,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中東歐地區,成為海陸博弈焦點。於大多數歷史時期,俄國是英國的戰略幫手,比如拿破侖戰爭、一戰和二戰當中,作為陸權帝國的俄羅斯,與海權國家共同制衡歐陸的霸權國,並取得勝利。俄方也有可能跟歐洲體系對抗,比如19世紀中期的克里米亞戰爭,及1878年俄國與土耳其戰爭後的柏林會議上,俄國是失敗者。
冷戰時期,美蘇在中歐一線對抗,其實是「歐洲-大西洋體系」海陸博弈的呈現。二戰後美國擺脫孤立主義,通過馬歇爾計劃和北約深度介入歐洲大陸。當前的俄烏衝突,就地緣政治而言也是海陸博弈: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是大西洋海權集團,俄國則尋求佔領烏克蘭領土。歷史有某種相似性,惟結果是否也同歷史一樣,尚需觀察。
陣營對抗的冷戰陰影
普京日前表揚俄軍戰鬥力,同時強調對俄的核武器保持信心。核武器是大國「冷和平」的重要因素:俄烏衝突至今,雖然俄方多次發出核威脅,但不使用核武仍是底線。
另外,俄軍並非單打獨鬥,還得到朝鮮支持。朝俄之間軍事合作,已形成事實上的軍事同盟。因此,俄烏戰爭帶有體系對抗特徵,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
紙老虎還是真老虎,是一個關於威懾的遊戲。威懾涉及的除核武器之外,還有對威脅的確信。俄國引以為豪的是其核武庫及軍事能力;特朗普將俄國視為「紙老虎」,意味着俄方戰略威懾力下降。由此導致的後果,可能是美國更大力度向烏國提供武器裝備,包括傳言中的「戰斧」巡航導彈。當然,這需要北約為烏克蘭買單。
反過來看,俄國對北約國家的襲擾,也是一種威懾,考驗北約對其成員國的承諾可信性。倘北約不能做出有效回應,其威懾力也會下降;北約歐洲國家是否敢於支持烏國,也要打個問號。當然,需要看到的是,北約的建立來自恐懼——對蘇聯軍事威脅的恐懼,使美國重新武裝歐洲。如今普京正在激活歐洲的恐懼,這將強化北約內部團結,會令普京關於「俄羅斯與北約作戰」的預言自我實現。
最後,冷戰在歐洲是以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形式終結,而俄國正試圖復興「前蘇聯空間」。冷戰在朝鮮半島似乎未結束,「三八線」的地緣政治含義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朝鮮介入俄烏戰爭,而俄國幫助朝鮮提升其核威懾能力,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冷戰在某種程度上回歸,這對亞歐大陸地緣政治格局將產生出人意料的結果。百年變局的觀察者,對此不可不察。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