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認知行為治療3個月 擺脫20載失眠困擾

發佈於

【明報專訊】嘉寶的人生坎坷得像電視劇本,自小受母親虐待及苛索金錢,一直困擾着「媽媽為何那麼憎我!」她患上嚴重抑鬱症,失眠20載,最嚴重時7天7夜無法入眠。以為自己會被精神病及失眠纏繞一世,今年參加了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經過3個月認知行為治療,20多年首嘗毋須服安眠藥可自然入眠的幸福。

嘉寶自小飽受母親虐待,經常被掌摑,扯頭髮,拉去後樓梯罰企,甚至脫剩內衣褲推出冷巷虐打。長大後,母親則不斷向她苛索金錢,她16歲開始養家,母親要求她交出全份糧,她月付20,000元家用,母親還說不夠。

「我不斷問自己,為何她那麼憎恨我?為何別人父母對子女那麼好?我的母親為何不是?連病了也不帶我看醫生,我又沒有做錯事,我真的找不到答案。」嘉寶說。

自小受母虐待 患抑鬱嚴重失眠

嘉寶約40歲開始失眠,且暴瘦了30磅,查了很久才知患上抑鬱症,最嚴重時連續7天無法入眠,累得站也站不穩。她同時服用精神科藥物及安眠藥,但仍然無法入睡,絕望時試過一次過吃4粒安眠藥。

10多年前嘉寶要動手術,才在親戚口中驚悉母親不是生母。「1960年代,我被賣了給養母,至今都不知親生父母是誰,而出世紙是寫着養父母名字。」嘉寶低頭說。協助嘉寶尋親的義工說,她的眼睛不似中國人,建議她檢驗基因以查證血統,最終證實她是俄羅斯、荷蘭及越南混血兒,也確證了「母親」不是生母,真相令嘉寶轉好的情緒病再惡化。

心理輔導學會放下 自然入睡

嘉寶以為情緒病及失眠會一世困擾她,直至今年5月經朋友認識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遇上了她口中的天使,中大精神科學系臨牀心理學家辛蔚嫺。辛蔚嫺為她做心理輔導,又教她睡前做呼吸運動放鬆助入睡;嘉寶也學會用助眠的手機應用程式,睡不好時就一邊聽指示一邊跟着做。

嘉寶之前常質疑自己為何要在這世界出現,若她不出現,大家都可以舒服點。她又覺得自己的病影響丈夫及女兒,對丈夫的虧欠一世都還不了。經辛蔚嫺輔導,嘉寶才明白自己已盡力,但結果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她學會放下。

「我都估不到在這麼短時間可解決失眠問題。」嘉寶開心道,心理治療十分重要。嘉寶上月初完成最後一次心理治療,之後就不用安眠藥自然入睡,直至訪問當天經過10日,她都不用再服藥。 「因傷口埋口了,放下了,每晚不會再思前想後。」嘉寶這樣總結她如何擺脫失眠。

階梯式治療 五成自覺失眠改善

嘉寶參加的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目標為10,000名受失眠困擾的市民提供個人指導的認知行為治療。計劃由2023年開始,為期3年半,由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主辦及5間非牟利機構協辦,於全港設立6間中心,免費提供階梯式的3層認知行為治療。第一層先讓所有會員自助以手機應用程式接受睡眠課程;而經評估為有睡眠困擾的會員,會由睡眠教練提供個人指導,睡眠教練主要由社工及輔導員擔任(第二層);若仍不能解決睡眠困擾會升一級,由睡眠治療師指導,嘉寶的治療師是臨牀心理學家辛蔚嫺,除了睡眠治療外,亦會提供情緒支援(第三層)。

計劃設立的電子平台至今有2.5萬人登記,約六成人完成自助睡眠課程,有6000多人接受了專人指導的認知行為治療,當中13%屬嚴重個案,需接受更專業的個人指導,嘉寶是其中一員。

6000多名接受個人指導的失眠者平均52歲,七成半是女性,16%有服用安眠藥,17%有焦慮或抑鬱,25%有痛症。

成效方面,以首半年計,求助者若單純是睡眠問題,完成治療後有六至七成會痊癒。若有情緒問題如抑鬱,痊癒率約為四成。此外,五成失眠者自覺失眠情况有顯著改善。

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項目經理,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陳銀燕指出,認知行為治療在海外及內地均是失眠第一線治療,十分有效。

文:梁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甜睡秘訣:假日補眠限兩小時內 失眠者不宜午睡 (2025-10-06)

免費支援:睡眠教練個人化指導 (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