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李駿碩節奏」裏有種信念

【明報專訊】關於電影風格,你有哪些聯想?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的對稱美學、王家衛的光影搖曳、黑澤明的陰陽對比、保羅湯馬士安德遜(Paul Thomas Anderson, PTA)的凌厲打鬥?憑自編自導電影《眾生相》(Queerpanorama)入圍第6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李駿碩說,人們常將導演的「風格」與視覺掛鈎,「但我覺得除了視覺風格之外,所謂風格仍然可以涵蓋作者的精神面貌、鍾意的節奏——節奏,也是一種強烈的電影風格」。
《眾生相》的故事,赤裸、黑白,鏡頭跟隨無名同性戀男青年游走在香港的殘廁、天台、後巷、工廈,或暴烈或溫柔的性愛,串起來自香港、台灣、泰國、東德等不同地方的人;或真心或假意的淺談,關於性與愛、自我與社會、身分與政治、戰爭與和平。自年初在柏林影展首映後,電影又在美國、台灣、澳門等多地影展放映,發行權賣到法國、德國、瑞士等多地。環遊地球幾個圈,《眾生相》終於通過香港電檢,日前在第36屆香港同志影展上映,兩場放映,場場都滿座。
李駿碩上一齣自編自導電影,是2021年的《濁水漂流》。鏡頭對準深水埗露宿者,在政府突擊清場後失去家當和證件,希望通過法律訴訟獲得政府賠償與道歉。電影獲得超過600萬元本地票房,李駿碩亦憑電影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有人評價《眾生相》與《濁水漂流》有着完全不同的節奏,李駿碩深感認同。他笑說,《眾生相》是半自傳式、自資拍攝的獨立電影,「對於投資者、對於社會沒有責任」,因此更少包袱、更多自我發揮,「如果要我形容,我會說(《眾生相》)是一套不是劇情主導的劇情片」,「不是一齣有起承轉合、令觀眾追住劇情的戲」。至於製作成本更大、一眾明星參演的《濁水漂流》則「有一個劇情的骨架」,故事圍繞露宿者控告政府展開,儘管仍有許多展示露宿者生活的鏡頭,「但始終有一個劇情在那裏,觀眾知道怎樣去跟着劇情走」。
「電影,是時間的藝術。」李駿碩說,自己的視覺風格可以「每套戲都不同」,但節奏卻總有相似。例如《濁水漂流》和《眾生相》,一個更商業,一個更獨立;一個見到更多故事,一個見到更多氣氛,但兩齣電影都有着共同的節奏與精神面貌——或是說,一種共同的、屬於李駿碩的信念,「追求公義、或是追求不到(公義)的時候需要的信念」。「捍衛自己的、大家的權利的同時,你不需要是一個非常乾淨的人」,像是《眾生相》的主角,輾轉在一次又一次「約炮」中,又像是《濁水漂流》中的露宿者,也曾吸毒坐監,「或許你有社會上界定的道德缺陷,但我不覺得這些道德缺陷會令你不可以追求人最本質的、最應該追求的價值」。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