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國主動放棄「特殊和差別待遇」的背後邏輯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中國總理李強於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宣布,在世貿組織(WTO)當前和未來談判中,中國將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翌日,中國商務部強調,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和身分沒有改變。兩則表態看似矛盾,背後卻自有邏輯。

非因輿論壓力 更多在現實考量

近年,圍繞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爭論並不少,2023年美國眾議院甚至通過一項旨在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立法草案,反對在任何國際協議和條約中,將中國繼續視為「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也在眾多場合質疑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分。

雖然「身分之爭」常常成為大國博弈裏西方的工具性議題,但中國這次宣布「不再尋求WTO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並非因為輿論壓力,更多是出於現實考量。

2001年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分加入世貿組織,20多年來,與世界經濟深度交融、共享繁榮,同時也實現了自身巨大發展——不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宣布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是與中國當前全球經濟地位相匹配的。

於「入世」之初,「特殊和差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提供了政策緩衝期,對弱勢產業有一定保護。而當中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產業不斷升級,過度依賴保護政策,反而可能削弱部分產業的創新動力與國際競爭力。主動宣布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意味着中國將在更開放、更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裏,通過提升自身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來贏得市場。這也符合中國近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常以中國經濟總量大為由,認為中國不應再享受特殊待遇,甚至將此作為分化發展中國家陣營的議題工具。實際上,中國於WTO談判裏一直以自主務實的態度,謹慎處理這一待遇。

堅持「發展中國家」身分

可理解為一種政治路線

雖然WTO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劃分成員國,但在多年來的實際談判裏,中國並不是一定要求特殊和差別待遇,而是「一事一議」,根據特定的談判議題做出政策選擇。如2015年結束的《信息技術協定》擴圍談判中,中國就沒有要求特殊與差別待遇;於新冠疫苗知識產權豁免談判中,作為疫苗生產和供應大國,中國也主動宣布不尋求豁免所提供的靈活性。相較於「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身分,中國更願意以「權利與義務是否對等」作為如何處理特殊和差別待遇的標準。如今中國宣布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跟之前「一事一議」同樣,是實事求是、漸進式轉型中的一環。

當前,中國堅持「發展中國家」身分,除了經濟上的務實之外,更可理解為一種政治路線: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變革的過程裏,中國將站在「全球南方」國家的一方,爭奪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

今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這意味着中國要為全球治理架構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做貢獻。而於經貿領域,中國一貫支持多邊貿易體系、推動WTO改革。WTO「多哈回合談判」停滯多年,在多個議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因特殊和差別待遇問題,難以達成共識。中國主動放棄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有利於打破這一僵局,推動相關談判順利推進,使多邊貿易體制更好地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為改革世貿注入動力

中國主動不尋求新的特殊與差別待遇,被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稱為WTO的「關鍵時刻」。這不僅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堅定承諾,更將為WTO改革注入強勁動力。此舉標誌着中國從全球貿易體系的受益者,向「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轉型,對維護一個開放、包容且富有韌性的全球貿易體系,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