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垃圾徵費應該是香港政策

發佈於

【明報文章】垃圾徵費處理的,是每天都在我們眼前累積的現實問題——垃圾太多、分類太少、回收跟不上。不管國際情况如何,減少垃圾及減廢,對香港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否則,最終只會把更高昂的環境與財政代價留給未來。

近年本港廢物棄置量下跌與回收率回升,很大程度源於疫後經濟活動未全面恢復、商業樓宇單位空置率偏高等短期因素,並非結構性的改變。而且,這只是在經濟下滑時期的情况;政府也指香港經濟慢慢復蘇,垃圾棄置量數字整體確實與經濟表現有關。因此,隨着本地經濟狀况改善,垃圾棄置就很可能會回到從前的狀况。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的目標,是把人均每日廢物棄置量降至0.8公斤或以下,如今仍距離甚遠(2024年每人每日棄置量為1.4公斤);到2035年要再減四至五成。光靠宣傳與多設回收點遠遠不夠,這方面,政府需要有具體措施。

逐步鋪路 而非原地踏步

個人理解市民與業界的顧慮——怕亂、怕貴、怕多一重負擔。也正因此,更需要一步一步把路鋪好,而不是停在原地。

「先行先試」,本來就是為了找出問題、及早修補,而不是為暫緩措施找理由。做法應是首先以管理成熟、溝通渠道暢通的地方先行,例如公屋、居屋、大型屋苑、政府大樓,把日常流程理順,包括供應垃圾袋、設置分類點、安排清潔和運輸等,並訂下清楚規矩,對違規者先勸後罰,讓大家有時間適應。每個階段都公開成效,例如每區的棄置量有沒有下降、回收物的品質有否改善、違規的情况如何,令市民看到政策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確實在改善生活環境。

同時,當局要擴闊「綠在區區」網絡,使參與不再麻煩;也要跟再造業界建立清晰回收標準,避免出現「有回收卻無處去」的尷尬。

需有時間表 公開進度接受問責

至於經濟壓力,必須以精準方法紓緩。例如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垃圾袋補助或電子回扣,為院舍、學校與非牟利機構提供配額及上門支援,為中小企提供分類設備資助與過渡津貼。這些措施可以把壓力從「一刀切」變成「有人幫忙」,也令大家明白,只要願意配合,負擔是可承受的。

重點是有時間表,也要有問責——時間表要說清楚何時開始、何時擴展、何時全面推行;問責則靠公開結果,定期公布進度和成效,做不到就交代原因、提出修正方案,於限期內改進。

無限期暫緩 只會消磨信心

回到根本:垃圾徵費不是為了收多少錢,而是為了減少垃圾。沒有經濟誘因,就沒有持久的行為改變;沒有行為改變,再多設施配套,也是徒然。把貿易戰、地緣政治與經濟壓力作為暫緩理由,無助於解決問題,也無法說服公眾。

當社會看到政府敢於承擔、善於溝通、勤於修正,阻力自然會轉化為支持;反之,無限期暫緩,只會消磨信心,令已經投入的社區努力慢慢冷卻。

政府應該收回暫緩垃圾徵費的決定,恢復依法落實的時間表,從易到難,有秩序地推行;同時,把照顧基層與支援中小企放在前面,把回收設施和去向打通,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匯報成果。只要願意下定決心,把每個環節做好,垃圾徵費就不會是社會的負擔。與其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最好時機」,不如用踏實的安排,創造一個「可以起步、值得堅持」的現在。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