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梁天卓:工作移民愈來愈難

【明報專訊】不少香港家庭,咬緊牙關把子女送到美國讀書,除了求一紙名校文憑,更希望孩子畢業後能留下,找到專業工作,慢慢安身立命。過去的「黃金路線」大致是:完成學位→找到願意提供工作簽證的僱主→抽中H1B→日後轉綠卡。雖然競爭激烈,但仍算一條可行之路。
然而,早前白宮公布的新政策卻令這條道路幾乎變成「天價之路」:H1B簽證若要獲准,僱主必須額外繳交10萬美元申請費。相比過去幾千美元的水平,這是驚人的飛躍。對於外國學生而言,這不僅是「提高門檻」,簡直是「築起高牆」。
H1B簽證費大增 成「價格篩選」機制
這對許多亞洲家庭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家長們多年投資,以為只要子女勤奮用功、進入好公司,便能順利在美國立足。如今政策一變,許多企業根本不可能為一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付上10萬美元,學生的留美夢頓時遙不可及。
不過,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樣的政策並非毫無邏輯。H1B的名額有限,而需求長年遠超供給。若僱主必須付出10萬美元,這筆成本自然會迫使他們只在「非請不可」的情况下才聘請外籍員工。換言之,這是一種極端的「價格篩選」機制,把市場留給那些真正具備稀缺技能的外國人才。
其實,即使在新政出台之前,市場早已有另一套金錢門檻。美國境內有不少「輔導公司」,專門協助留學生準備履歷、模擬面試,甚至包裝求職故事,收費動輒幾萬美元。我就有中國學生坦言,父母為了增加他們被聘用的機會,花了大筆金錢報讀這些課程。可見,能否在美國留下來,從來不是只靠學歷與能力,還與金錢資源掛鈎。
然而,10萬美元的官方費用,把原本「灰色市場」的花費放大到一個幾乎難以企及的層次。對大企業來說,或許願意為頂尖的AI專家或量子科學家支付;但對普通留學生而言,幾乎等於宣判死刑。對香港家長來說,寄望孩子靠「留學—工作—移民」的一條龍模式,成本是愈來愈高。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梁天卓 經濟學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海螺水泥上望28元 (2025-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