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瘤言情深:李宗偉戰勝癌魔啟示

【明報專訊】奧運會是全球矚目的體壇盛事,見證了運動員在競技場上追求卓越的光輝時刻。比賽場外,運動員在面對生活中重大挑戰時,同樣展現出令人欽佩的勇氣和毅力。當中,馬來西亞羽毛球傳奇李宗偉,在抗癌戰役中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激勵無數人,令到公眾對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2018年確診鼻咽癌 電療33次
鼻咽癌是鼻咽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較常見於中國華南尤其是廣東地區,在香港男性常見癌症類型中排第10位,發病率比女性約高3倍。主要成因包括:某些飲食習慣或食品(如大量進食鹹魚及煙熏食品)、病毒感染(如EB病毒)、吸煙、遺傳因素等。
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初期幾乎沒有病徵或症狀並不明顯,隨着腫瘤增大,在察覺頸部出現無痛腫塊,鼻及喉分泌帶血,聽力減退或局部失聰,耳鳴,經常復發的中耳炎,持久鼻塞等症狀時,就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李宗偉於2018年確診鼻咽癌,透露自己接受了33次電療,當中痛苦可想而知。抗癌路途艱難險阻,但李宗偉一直堅持重返賽場的信念,積極治療並保持鍛煉,將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
運動提升「自然殺手細胞」
根據科學研究,運動在癌症治療具有關鍵效用,具體機制包括以下幾點:
•增強免疫系統: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對識別和清除癌細胞至關重要,而運動能很好地促進其活動。運動後,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水平,顯著增強免疫功能
•控制體重和減輕炎症:運動不僅有助維持健康體重,還有效減少癌症的促發因素,例如高胰島素水平和系統性炎症
•加速癌症康復和改善身體機能:適當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氧氣輸送效率,對於正接受治療的患者有助減輕副作用並提升療效。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指出,運動帶來血管新生可能在未配合治療時潛在刺激腫瘤生長,患者應根據醫療建議,設定適度而科學的運動計劃
此外,運動證實對直接代謝腫瘤細胞有一定益處,定期體育活動與降低癌症發病率、死亡率、腫瘤復發率有關。因此,運動不僅能夠增強免疫系統,更可以幫助身體有效對抗疾病,降低癌症發生風險,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幫助患者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年人每周應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單車、緩慢游泳等);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有氧舞蹈、快速騎行、球類運動等)。這些運動有效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身體機能,對健康人群及癌症康復者皆具正面影響。
李宗偉戰勝鼻咽癌的故事激勵每個人追求健康生活,更揭示了強健體魄和積極心態在塑造健康人生的關鍵作用。採取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將運動融入日常,讓身體與心靈在運動中得到滋養與強化;面對任何健康挑戰時,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醫療建議和指導。
文:林河清(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