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吾生有杏:醫病與醫人

【明報專訊】「過去半年,我已經兩次出血了!」一名50多歲男士向我抱怨。
因保險做冠狀血管造影
楊先生(化名)年初做全身檢查,醫生建議他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 coronary angiogram)。「為什麼?你感覺胸口不適或有其他高風險因素嗎?」我好奇地追問。楊先生的生活習慣頗為健康:他不煙不酒,也沒有像我般愛吃豬油撈飯等的不良飲食嗜好。他的膽固醇水平偏高,有些中央肥胖,但血壓及血糖均正常。由於他的尊貴CEO保險計劃包括心臟檢查及治療,於是醫生便推薦他接受這項冠狀血管造影。「這是什麼道理?」我不禁思考這個邏輯問題。
冠狀動脈「有點收窄」植支架
檢查結果發現他其中一條冠狀動脈「有點兒收窄」,雖然沒有即時栓塞的威脅,但專科醫生建議他考慮植入支架以預防情况惡化。於是他便接受這項介入治療,並植入了兩條支架。他的CEO plan亦賠償了大部分高昂的醫療費用。從經濟角度上,這似乎是病人與那名醫生的雙贏局面。
可惜手術後出院不久,楊先生發生了第一次大便出血。他先後做過胃鏡及大腸鏡,但找不到出血源頭,住院期間更需要輸血。上個月他第二次大便出血,再次接受胃鏡及大腸鏡檢查但也找不到原因。醫生安排了小腸膠囊內視鏡(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檢查,可惜亦無功而還。
抗血小板藥致腸道出血
「初步判斷是抗血小板藥物導致腸道出血,診斷及醫治這種病是很困難的,因為出血是間歇,源頭往往十分隱蔽。現今並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一般胃藥對於這種情况是無效。但是導致出血的抗小板藥物又不可能停止使用,否則冠狀動脈的支架容易栓塞。」我嘗試向楊先生解釋這個兩難局面。當日,楊先生真的有需要接受介入治療去預防冠心病嗎?可以利用藥物控制冠狀動脈「有點兒收窄」的問題嗎?我不是心臟科專家。
隨着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愈來愈普遍,這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亦愈趨常見。問題是我們可以避免一些人為、能避免的併發症嗎?我相信這是醫病與醫人的分別。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