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本港3年約耗12億元 昂貴的呼吸道疾病

發佈於

【明報專訊】看到這個標題,大家會想起什麼病呢?究竟是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所費不菲的癌症?還是大家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罕見疾病呢?

答案都不是。這個非常昂貴的疾病十分普遍——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慢阻肺病不論在香港還是世界各地,都是常見疾病。然而過去3年,本港因慢阻肺病發作入院的醫療開支,保守估計高達12億港元。

慢阻肺病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成因是吸煙。吸煙等不同原因傷害肺部,導致氣管損傷,出現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慢阻肺病患者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痰多和氣喘。肺功能會隨時間不斷衰退;更會因為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等各樣因素,引致足以致命的急性發作。

慢阻肺病常見 咳嗽痰多氣喘

慢阻肺病通常在病人吸食煙草產品一段長時間後才出現,不少人患病時年紀不輕,甚至認為氣喘咳嗽等症狀是吸煙後正常反應,因而延誤診斷。第一次看醫生時,已出現了一次嚴重急性發作,甚至需要住院一段頗長時間才能出院。

統計顯示,2015年全球有超過1.7億人患上慢阻肺病。而在2014年,香港有接近2萬人次因慢阻肺病而入院。但以上都是10年前的數據,近年相關數字有沒有變動呢?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因慢阻肺病發作而需要入院的人士,在香港明顯下降,部分原因是各式各樣隔離和公共衛生措施令患者發作風險減少;加上病人求診習慣改變,盡量避免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前往醫院,導致入院病人數目下跌。

1年發作逾兩次 人均開支22萬

但自2022年開始,新冠疫情逐漸受控,各項公共衛生措施開始放寬,加上輕症的新冠肺炎都會導致慢阻肺病發作及惡化,慢阻肺病為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帶來的壓力再次浮現。香港大學呼吸內科團隊在今年做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2022至2024年間,慢阻肺病發作入院人次超過2.5萬,總共佔用入院日數超過15萬日。數據亦顯示入院人次從2022年開始逐步上升,由2022年接近6000人次攀升到2024年超過10,000人次。佔用公共醫療資源亦水漲船高,就在這3年間,慢阻肺病發作入院相關的直接醫療開支,保守估計高達12億港元。

至於以病人為單位,每名因慢阻肺病發作入院的病人,每年所需醫療開支平均高達80,000港元。發作次數愈多,所需醫療開支愈高。如果病人1年內發作兩次或以上,每年平均直接醫療開支可高達22萬港元,開支還未包括日常藥物使用及因病喪失的財政收入。由此可見,慢阻肺病雖然是老掉牙的慢性疾病,但為病人、公共醫療系統所帶來的財政負擔,一點不淺。

外國情况又如何呢?根據外國研究推算,從2019到2038年,慢阻肺病將在美國帶來接近8000億美元(約6.24兆港元)直接醫療成本。另一個研究則顯示,慢阻肺病的全球經濟成本在2020至2050年間可達45兆港元。以上數字夠震撼了嗎?

共病、副作用增醫療支出

為何一個如此常見的疾病,會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首先,慢阻肺病是不治之症。自患者確診後,肺功能、症狀,還有生活質素都會隨時間逐步下降。而一旦病人的慢阻肺病發作,就會令整個下降過程加速,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肺功能衰退。當病情非常嚴重的時候,病人除了需要使用各種藥物,更可能需要長期接受氧氣治療或晚間家用呼吸機治療。相關治療為病人和醫療系統帶來一定開支。

第二,慢阻肺病發作是內科病人常見的住院原因。而每次發作,輕則要在病房住上幾天,嚴重的或需要到加護病房或深切治療部接受更高端的治療,包括正壓呼吸機協助呼吸,醫療成本自然提高。

第三,隨着醫學發展,慢阻肺病的治療亦不斷進步。過往患者只能夠使用成效不顯的短效氣管舒張劑及吸入性類固醇。現在,長效氣管舒張劑已成為治療首選;吸入性類固醇亦不再處方給所有病人,因為研究顯示它對部分病人有害無益。是否使用吸入性類固醇,需要因應病人發作風險及血液內嗜酸細胞水平而釐定。但更好的治療選擇,價錢更昂貴亦是必然。

第四,與慢阻肺病相關的共病,不論是心血管或腎臟疾病;還是因治療引致的副作用,例如口服和吸入性類固醇引致骨質疏鬆和肺炎,都會導致醫療支出上升。

所以,當談到昂貴疾病,不止是發病率低的罕見疾病,或是藥物價格高昂的癌病。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如慢阻肺病及哮喘,不論為病人或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及開支也一點不輕。慶幸的是,近年有不少藥物能夠紓緩病人症狀,同時減低發作風險,總算是為病人帶來一點曙光吧!

文:郭宏駿(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知多啲:生物製劑減慢阻肺病發作 (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