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高蛋白產品藏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身

【明報專訊】男士健身要蛋白質增肌,女士瘦身要蛋白質維持飽感,長者擔心肌少症要補充蛋白質防跌防骨折。
坊間愈來愈多標榜高蛋白的食物和飲品,從奶昔、豆奶,到蛋白棒、蛋白脆片等。1支蛋白飲品含20至30克蛋白質,約等於3至5隻雞蛋。這些產品瞄準健身族群,也吸引了許多追求健康、體重管理的人。究竟是否攝取蛋白質最佳途徑呢?
琳瑯滿目的高蛋白產品,宣稱吸收更有效,例如1支蛋白飲品能補充約20至30克蛋白質,約人體每日所需的一半。香港營養師協會執委、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出,一般建議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0.8至1克蛋白質,以一個體重60公斤成年人為例,每日約需48至60克蛋白質。對於經常運動、健身人士,需求量可根據運動量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2至2克,因為運動會令肌肉輕微撕裂並啟動修復過程,需要更多蛋白質來支持肌肉修復與生長。至於長者則由於肌肉隨年齡增長而加快流失,容易患肌少症,建議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1至1.2克蛋白質。缺乏蛋白質,可導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甚至新陳代謝減慢,容易引致肥胖及代謝綜合徵。
部分飲品糖分 達每日攝取量一半
透過高蛋白產品補充蛋白質看似方便,但背後隱藏不少陷阱。陸肇麟指出,許多產品為追求美味,可能添加不少糖、脂肪和鈉。觀察市面上各類產品,熱量約50至280千卡不等。部分蛋白飲品糖分較高,最高一款達25克,1支已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一半。另外,有些產品使用代糖,「代糖沒有熱量,不會影響血糖,看似是完美替代品,但近年很多研究發現,長期攝取代糖可能會讓人更想吃甜食,甚至可能影響腸道益生菌的平衡」。所以代糖可偶爾作為取代糖分的選擇,但不應視作日常食品。陸肇麟又指出,有些蛋白棒為了將成分黏合成塊,會添加椰子油等脂肪,因此脂肪含量較高;而一些蛋白脆片,如雞胸肉脆片,雖然是烘烤而非油炸,但為了調味,往往加入鹽和味精,令鈉含量增加,偶爾食用尚可,不宜作為日常主食。
超加工食品含添加劑 流失天然營養
註冊營養師黃兆章補充,部分蛋白質零食含有許多色素、調味劑等食物添加劑,這類高度加工產品被歸類為「超加工食品」,「蛋白質固然是高,但同時或有很多精製澱粉、添加糖、不好脂肪如飽和脂肪」。這類食品中的蛋白質,人體吸收率未必及得上天然食物,且在加工過程中,流失許多天然維他命和礦物質。
如要選購這類產品,消費者需先學會看營養標籤。黃兆章教路,遵循「三低一高」原則,即選擇低脂、低糖、低鈉產品,若兼備高膳食纖維更佳。以每100克或毫升為標準,「固體食物的脂肪不超過3克,糖分不超過5克,鈉不超過120毫克,膳食纖維至少6克;至於飲品,糖分/鈉的標準一樣,每100毫升飲品含5克/120毫克或以下,脂肪則不超過1.5克,膳食纖維就至少3克」。接着,要仔細檢視成分表。陸肇麟強調,成分表愈短,代表添加物愈少,應優先選擇成分單純、自己看得懂的產品,並盡量避免含有過多糖、鹽、人工香料及化學添加物的產品。
肉、海鮮、蛋、牛奶 完全蛋白質來源
蛋白質來源亦要注意。陸肇麟表示,蛋白質由不同種類的胺基酸組成,當中有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稱為必需胺基酸。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雞蛋、牛奶等,能提供所有必需胺基酸,視為完全蛋白質。而植物性蛋白質,除了大豆和藜麥,多數為不完全蛋白質,可能缺乏一或多種必需胺基酸。
黃兆章指,市面高蛋白產品中最常見來源是乳清蛋白,源自牛奶,屬於動物性蛋白,吸收速度快,約1至2小時就吸收完畢,適合運動後補充;其次是同樣來自牛奶的酪蛋白,吸收速度長達6至8小時,因此常建議睡前飲用。兩者都不適合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症的人使用。還有從雞蛋提取的蛋清蛋白,也是高質動物性蛋白,幾乎不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快,約1.5至3小時。
植物性蛋白方面,大豆蛋白來自黃豆,是植物性蛋白中少數完全蛋白質,亦含大豆異黃酮,具抗氧化功效,但有些人飲用後會腹脹。還有豌豆蛋白,但屬於不完全蛋白質,兩者吸收速度中等,適合素食者與乳糖不耐症人士。
攝過量蛋白質 易肥、傷肝腎、骨折
不少人誤以為多吃蛋白質就會自動轉化為肌肉,事實並非如此。陸肇麟解釋,蛋白質含熱量,「攝取過量,多餘的蛋白質會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增加肥胖風險」。黃兆章也提醒,攝取過量可能加重肝腎負擔,對於腎功能不佳、糖尿病或長期高血壓等高風險人士,若長期每日攝取超過每公斤體重2克的蛋白質,不僅會增加肝腎的受損風險,還可能導致鈣質流失,引致骨質疏鬆和骨折,甚至誘發痛風、尿酸結石等問題。因此,蛋白質不是愈多愈好,必須根據個人體重、年齡、活動量和健康狀况而定。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知多啲:蛋白質平均分三餐攝取 (2025-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