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未來城市:滲水、水浸、天花剝落 如何幫不適切居所住戶頂住風雨

【明報專訊】「每逢打風下雨,這個假天花會滴水下來。」劏房居民Ray指着牀上的天花說。這間不到100呎的無窗劏房,僭建於葵涌一棟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平台上,假天花之上就是鐵皮。Ray在這間劏房住了幾年,每年夏天颳颱風、下暴雨,總會經歷幾次滲水,一下雨就要用毛巾鋪滿整間屋。長久下來,濕氣累積也令家裏的電力出現問題,牆壁濕過水,入牆插座經常無故跳掣停電,業主重做了至少3次電線槽。Ray只能見步行步,電熱水爐也不敢長開,煮沸了水就關上,因為開太久就會全屋跳掣。今年1月深水埗就發生一宗劏房電熱水爐漏電意外,住戶因觸電身亡。
【極端降雨頻繁】
平台屋、天台下層單位、村屋寮屋最受影響
Ray不是個別例子,還有不少不適切居所居民同樣受極端天氣影響。這次樺加沙襲港,一天內就有差不多20戶劏房戶向葵涌劏房街坊會成員戴先生求助,情况多數是滲水、天花剝落,甚至有輕微水浸,有街坊的牀和傢俬浸濕。戴先生說通常最受影響的不適切居所有3類,一是鐵皮屋頂的天台屋或平台屋,因為這些鐵皮屋多由業主僭建,無向屋宇署申請,亦無通過檢驗程序,建築質素參差;二是天台下層的單位,因為天台有裂縫,水直接流到下一層;三是村屋寮屋,不止是颱風,如果連續下暴雨,屋內也會出現水浸,最嚴重試過浸到膝蓋位置。
2018年「山竹」過後,「有關風災對不適切居所居民影響調查」2019年曾訪問104位葵青區的不適切居所住戶,近八成受訪者反映居所被颱風破壞,最多遇到滲水問題,其次為水浸、家具被浸濕和窗戶被吹破。樂施會2021年亦發表「極端天氣下的劏房住戶」研究報告,收集了200位居住於不同地區的劏房住戶意見,近三成受訪者認為颱風、黑色暴雨對居所帶來影響,當中約八成受訪者表示會造成牆縫滲水或漏水。
不止經濟壓力
滲水漏水乍聽以為事小,但如果一年有一半時間,每個月遇上至少一次颱風或暴雨,暴雨前要先把傢俬電器搬到安全位置、安置家人,雨災過去後又要煩惱如何整理濕了一半的家,小至書簿、衣物,大至因更換損壞的傢俬電器面臨經濟壓力;長遠而言,更要與業主周旋,或自己找方法找資源維修單位,同時面對因為環境潮濕而延伸的漏電風險、木蝨蟲害問題,一般人可能已經覺得焦頭爛額,更何况是本已拮据,又同時身陷照顧者困境,受工時長勞損多等多重問題困擾的基層市民。但在氣候變化下,未來極端降雨將更強烈和更頻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於2023年發布一項香港極端天氣與建築環境的研究,以氣候模型推算,本港於2040至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是現時黑雨雨量指標(每小時逾70毫米)的3倍,亦比近年特大暴雨(每小時逾140毫米)增加逾四成。
我們的社區能夠支援受影響的基層市民,應付接踵而來的極端天氣,以及修復破壞嗎?記者提問現時支援不適切居所住戶的葵涌劏房街坊會和樂施會,從現行做法取經及反思,思考增強氣候適應的可能性。
【應對方案】
防漏水作為簡樸房認證考慮?
簡樸房規管制度生效後,日後住宅樓宇分間單位須滿足相關的最低標準,包括內部樓面面積最少8平方米(約86呎)、有獨立廁所、設獨立水電錶、有至少一扇可開啟的窗戶、走廊闊度符合消防安全、間隔牆和地台符合荷載標準等,方可取得「簡樸房」認證,合法出租作居住用途。葵涌劏房街坊會成員戴先生指出,「簡樸房」認證在考慮單位的結構安全時,亦應檢查清楚單位是否能夠防漏水,「例如是單位牆身,以致整座大廈的樓宇結構、天台地台亦要檢查清楚,至少確保可以防漏水,這些因素背後都牽連到下雨時會否導致單位漏水」。標準提高,裝修和維修成本提高的同時,亦要配合租金管制及執法,才能確保租金維持合理水平,「例如可能是管制起始租金,至少可以控制租金,避免將成本轉嫁到街坊身上」。而現行租務管制對租客的保障包括限制續租時的租金加幅上限為10%、禁止業主向租客濫收公用設施費用等,並沒有規管起始租金。
空置過渡性房屋作臨時庇護中心?
葵涌劏房街坊會接觸的街坊中,大部分在颱風期間也選擇留在家中,少部分鐵皮屋住戶會將小朋友安置到住公屋或樓下劏房的親戚朋友家中。樺加沙襲港期間,民政事務總署共開放50個臨時庇護中心,但因為位置偏遠,最後只有一位街坊選擇入住。假如以葵涌劏房街坊會服務的石蔭區出發,最近的庇護中心是大窩口社區中心,前往中心步行約半小時,乘搭交通工具約20分鐘。
相比起臨時放置簡單牀蓆的社區中心,戴先生亦提出,會否可以讓受災嚴重的街坊暫住過渡性房屋一兩天,渡過風災?「以往重建區有一個做法,會預先預留一些緊急的空置單位,給天台街坊居住,現在過渡性房屋又可不可以有類似做法呢?」例如在2025/2026年度,房委會因應違例天台構築物清拆計劃、茶果嶺村發展項目等清拆安置項目預留了1200個公屋單位。現時在房委會網站,亦可以查閱現正接受租戶申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的剩餘單位數目,「看到有些過渡性房屋未必真的住得那麼爆,那麼又可不可以開放一兩天這些單位,讓街坊臨時搬進去住呢?」
【修復結構性問題】
業主支援不足 維修耗費心力
應付了風災雨災來臨的燃眉之急,長遠亦要解決房屋的結構性漏水問題。葵涌劏房街坊會戴先生說會教育街坊租客的權益和業主的責任,「我們通常都會建議街坊跟業主去溝通,因為始終業主是有維修責任,尤其是涉及地基、地台的結構性問題,就算是街坊或者我們這些worker(社工),根本都不能處理。但業主的問題是拖字訣。」在「對不適切居所居民影響調查」中,只有約兩成受訪者曾獲業主提供資源處理維修開支,超過一半受訪者在颱風過後都沒有獲得任何協助,他們一般自行作簡單的家居維修,勉強解決生活不便,變相獨自承擔颱風帶來的影響。
即使業主有維修,質素亦未必有保障,「試過有街坊叫業主處理,但是你說是不是真的即時有幫街坊去處理,還有處理完是不是真的有用、是不是真的有心去處理,這個就見仁見智了」。例如Ray家中跳掣,業主也只是自行駁電線處理,更揚言不會補償,租金亦「一蚊都無得減」。街坊要經常與業主拉鋸,亦帶來更龐大的精神壓力。「因為跟業主要求維修,又要跟業主約時間上門睇,睇完之後又要再約時間做,其實街坊都要返工,仲要搞呢搞路,好煩、心力好大。好多街坊都跟我說,『頂得就頂』,我問他什麼意思,他說希望下次下雨的時候自己可以處理到,所以我都感覺到他們有點無力。」
設完整災後支援制度 加強公眾宣傳
除了滲水漏水問題要處理,街坊還要更換浸濕浸壞的傢俬電器,對每月收入中位數約1.5萬元的劏房住戶來說,是一筆額外的沉重負擔。2023年,樂施會曾緊急撥款30萬元,為居於不適切住房並受暴雨影響的基層家庭提供緊急援助,包括購買傢俬電器、一次性緊急維修及防滲小型工程等。但樂施會港澳台項目代理總監梁名峰表示,一次性撥款也只能做到應急紓緩作用,但希望可以幫助緩解街坊的精神壓力,「街坊面對又要增加額外開支,又要周圍蒐羅一些免費或者相對便宜的資源去修復家居,其實這些室內修復的過程也是很困擾的」。
葵涌劏房街坊會戴先生翻查政府資料,發現政府網頁列有一筆「緊急救援基金」,「但這個緊急救援基金,政府不是很明確去告訴街坊,你要怎樣申請、申請的金額大概是多少,所以我們聽返都沒有街坊去申請過」。「有關風災對不適切居所居民影響調查」就建議政府為不適切居所居民,訂立一套完整的災後支援制度,包括求助專線、申請支援資格、援助內容及批發金額指標等,並於災前加強公眾宣傳,讓市民受災後懂得如何求助。
【加强連結】
建社區互助網絡
但除了仰賴政府和業主,比較實在和快捷的,或許是先建立社區互助網絡。梁名峰留意到社區客廳可先建立街坊之間資訊交流網絡,「以前劏房的問題是他們很原子化,每個人都好像只是認識自己的家人一樣。但有一些社區平台,例如社區客廳,街坊可以認識對方,有一個給大家坐在那裏互相交換資訊的地方」。例如交流哪裏有便宜的電器賣,或者哪裏有社福機構提供二手、免費的電器,「這些資訊分享令鄰舍或者社區關係更強,對於他們的支援,或者是對於他們在社會的適應程度其實都很有幫助 」。量度一個社區是否具備足夠韌性,社區之間的組織和網絡亦是重要指標,「家庭為一個單位,當一個家庭這個單位出現不同問題的時候,他們除了問自己的親戚或者家人之外,就是靠其他社區或者隔籬鄰舍有沒有渠道,或者有力量可以提供支援」。
梁名峰亦提出,有資源的社區持份者應該多做一步,針對性地掌握整個社區不同有需要群體的需要和分佈狀况。「例如地區的區議員、關愛隊,他們會不會可以知道資訊,例如可能在那個社區裏面的比較弱勢的社群,他們的居所在哪裏,當出現惡劣天氣的時候又可不可以主動去聯繫一下,看看他們有沒有一些特別的需要。」政府早前提出實施照顧者資料庫的試行計劃,以及早識別風險特別高的個案,並提供協助,會不會可以加入有滲水、水浸風險的不適切居所住戶資料呢?「其實也是類似這個概念,知道有需要的人的所在地,然後可以主動提供支援,如果可以將氣候這件事放進去也是十分合適的」。
不同持份者合作
「有關風災對不適切居所居民影響調查」的緣起,亦是類似概念。當時在基金資助下,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在葵青區展開「無惘。知災」舊區居民社區教育計劃,針對不適切居所住戶的生活習性設計「防災社區互助網絡」及「鄰里支援系統」,為居民提供災前教育、定期探訪、災後支援,以致後來葵涌區成立了葵涌劏房街坊會。但戴先生亦強調,建立社區互助網絡並不只是一個社福機構就做得到,需要整個社會不同持份者一同合作。「只有我們這個持份者其實未必很足夠,希望有更多不同持份者,例如有些持份者提供計劃資金,有些持份者負責做分析、提供不同的氣候建議。如果有不同持份者一起去co-work,我想相信最get benefit的就是不適切居所的街坊」。特別是,氣候變化亦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是在極端天氣下,社會不平等亦被放大。人類消耗造成氣候變化,但最受影響的卻是平日最節省能源、甚少浪費的基層,作為社會不同階層,是否也有責任一同處理這種氣候不公義?
【不適切居所防風篇】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