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俄烏衝突的僵局與地緣政治風險外溢

【明報文章】俄烏衝突已陷入僵局,地面戰場和消耗戰也是如此。從9月10日開始,俄軍戰機和無人機頻頻進入北約的歐洲成員國領空。在數架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並被擊落後,俄羅斯戰鬥機進入愛沙尼亞領空並遭到北約戰鬥機攔截。進入波蘭的俄羅斯無人機最初被認為是「誤入」,但波蘭總理圖斯克否認了這一點。俄無人機事件引發北約東翼國家的恐慌。依北約第四條,當任一締約國認為其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脅時,各締約國應共同協商。 9月22日,北約在波羅的海舉行為期4天的聯合軍事演習。俄烏戰場陷入僵局,衝突風險在外溢,大大增加了北約與俄羅斯發生衝突的風險。
俄烏衝突的戰場轉變及僵局
俄烏衝突已進入第四年。烏克蘭和俄羅斯都進入戰時狀態,烏克蘭有三分之一的GDP被投入軍事領域,俄羅斯也大抵如此。在美俄領導人阿拉斯加會晤之後,俄軍加快了夏季攻勢,向烏克蘭發動的飛彈和無人機攻擊增加近50%。即便如此,兩國的僵局也未被打破,空襲與防空形成一種均衡。另外,隨着烏克蘭無人機生產增加,烏軍對俄羅斯縱深目標的打擊不斷增加,並從原來的軍事目標轉向俄羅斯的能源基礎設施,試圖遏制俄羅斯經濟命脈,削弱俄羅斯的戰爭能力。
特朗普重新上台之後,進行了一系列「極限」操作,卻未改變俄烏衝突的基本態勢和邏輯。最大變化是,美國以「退出」刺激了北約歐洲盟國,並且擺脫了援烏的財政負擔,甚至可以從俄烏衝突中大賺軍火利潤。美俄領導人在阿拉斯加會晤的內容,外界不完全知曉,但從特朗普和普京此後表現來看,美國似乎試圖從俄烏衝突中「有限脫身」,一方面不再大幅升級對俄制裁,另一方面通過北約向烏克蘭輸送武器裝備,從而在穩定北約的同時,甩掉北約的國防包袱。
就地緣政治而言,烏克蘭東部以及黑海北岸超越美國地緣政治利益範疇,這可能是俄羅斯在阿拉斯加會晤之後加強攻勢的原因。然而,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的攻勢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歐洲國家加強了對烏援助,在特朗普「有限退出」戰略之下,歐洲國家順理成章地接過援烏責任。近期,烏克蘭方面還播放了用F-16戰機擊落俄羅斯巡航飛彈的視頻,顯示出烏克蘭防空能力提升。以上表明,戰場僵局已然形成。
與戰場僵局不同的是,烏克蘭無人機部隊大幅加強對俄煉油設施的攻擊,而俄羅斯對於烏克蘭的攻勢似乎辦法不多。此前,俄軍空襲烏克蘭能源、電力基礎設施,帶有一種總體戰色彩,旨在消耗和打擊烏克蘭軍民的抵抗意志。而烏克蘭軍隊的打擊目標更加精準,透過攻擊俄羅斯煉油設施和輸油管道,將戰爭帶到俄羅斯境內,開始影響俄羅斯普通民眾的生活。俄羅斯國內的汽油短缺,打破了過去幾年政府試圖將「特別軍事行動」與國內社會隔離的狀態。此外,烏克蘭無人機若能大規模破壞俄羅斯能源生產,可達到削弱俄戰時財政能力的目標。畢竟,能源是俄羅斯經濟命脈,經濟制裁並不能阻斷俄羅斯石油收入取得管道。對於這一點,特朗普應該不會反對,因為美國也是能源出口國。
綜合來看,俄烏衝突愈來愈變成後勤和經濟的消耗。在特朗普重新執政之後,澤連斯基穩住了歐洲對烏援助關係,這令北約東翼國家變成烏克蘭的大後方。烏克蘭無人機深入俄羅斯數千公里,打擊俄羅斯軍事和能源目標,但俄軍無法打擊烏克蘭的戰略縱深。近期,俄羅斯戰鬥機和無人機屢屢進入北約成員國領空,不僅是測試北約的能力和意志力,也反映出俄軍面臨的戰略困境。要突破消耗戰困局,俄軍需要打擊烏克蘭後勤補給線,必然會引發與北約的對抗升級。當然,美俄首腦會晤之際,是否就此達成共識,不得而知。即便有默契,也是不可靠的。特朗普已表示,美國將保護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畢竟關乎美國在北約的信譽。
衝突外溢風險在上升
俄烏衝突外溢風險,主要表現在俄羅斯對北約國家的襲擾。下一步會不會發生直接對抗,值得關注。另外則表現在,烏克蘭對俄羅斯全境的軍事、能源目標的攻擊,以及作為俄羅斯戰略盟友的朝鮮與俄羅斯的聯繫。
俄烏衝突外溢到北約國家,標誌着這場衝突啟動了冷戰邏輯。俄烏衝突既是中東歐歷史上常見的戰爭衝突,也是俄羅斯與歐洲體系對抗賽局的延續。這兩種戰爭邏輯已表現得非常明顯。俄烏之間既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是同一文明內部的正統之爭,當然也是俄羅斯以極端手段復興帝國之夢的努力。俄羅斯在歷史上極少與整個歐洲對抗。1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878年的土俄戰爭,算是兩次例外。這兩次戰爭,俄羅斯基本上都沒有贏。俄烏衝突,某種程度上也可稱為「第二次克里米亞戰爭」。這次俄羅斯戰機的襲擾,恰逢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舉行「西方-2025」聯合軍演,冷戰期間東西方陣營對壘的劇情似乎再起。冷戰期間,歐洲發生的一系列危機並未引發熱戰,但涉及美蘇兩國信譽之爭。如今,即便是川普,也不願意輸掉面子。因此,俄羅斯的襲擾其實風險極高,尤其是在俄烏已然是熱戰的狀態下。
俄羅斯是歐亞大陸的大國,其廣闊的面積使之擁有連結歐亞的地緣政治能力。19世紀中期之後,俄羅斯便在歐亞之間搖擺,將危機在歐亞之間轉移。19世紀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羅斯加強了在遠東的擴張;日俄戰爭失敗後,俄羅斯重新聚焦巴爾幹半島;朝鮮戰爭之後,歐洲加速冷戰化。如今,俄烏衝突強化了俄朝關係,提升了朝鮮的核導能力與外交運籌空間。當然,這也將歐洲地緣政治風險轉移到東亞,尤其是朝鮮半島。
俄烏衝突風險外溢,將使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變成地緣衝突地帶。近期,波蘭關閉其邊境口岸,作為中歐貿易重要陸上通道的中歐班列中斷,顯示俄烏衝突已對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造成重大衝擊。波蘭關閉口岸看起來並非大事,背後卻是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毫無疑問,沒有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經貿合作就是脆弱的。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副院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