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香港】看見聲音本質的劇場

【明報專訊】上個月,我終於親身體驗了在網絡上看過無數次的Simon Steen-Andersen的《黑盒音樂》(Black Box Music)。這場聲音與視覺的劇場,不僅必須親臨現場,更肯定是我在香港看過的音樂演出中的頭三名。
香港創樂團2025/26樂季的開季之作,除了Simon Steen-Andersen的《黑盒音樂》,還有樂團節目總監盧定彰的全新委約作品《回響》。兩部作品雖然聲響質感迥異,卻都以聲音與視覺的空間感知為核心。
這次演出的舞台設定與傳統大相逕庭:觀眾席位於中間,樂團於左右和後方三邊環繞,《黑盒音樂》的黑盒與投影則設置在前方。這種佈局讓樂團的演奏聲包圍觀眾,為後續的觀眾感官體驗部署。
演出由《回響》開始。樂團的空間安排將聲音化為一種空間感知,而巨大的投影則不再只是單純的視覺呈現,更成為一種聲音空間導向。視覺的動態與聲音緊密串聯,彷彿為聲音的來源提供具體的形象指引。當觀眾習慣了這種視覺與聽覺的正常關係時,兩者突然失聯的瞬間,則讓觀眾陷入感官混亂。這讓我聯想到加拿大藝術家Norman McLaren的「視覺音樂」(visual music)系列。他的作品旨在實驗視覺如何成為音樂生成的媒介,甚至在電腦編程還不是那麼便利的1940年代,直接在電影底片的聲軌上作畫,創造出一系列獨特的作品。
而《黑盒音樂》正是「視覺音樂」的當代現場演繹。Steen-Andersen在一個小小的黑盒中,將紙箱、膠帶、電線等日常物品,轉化為充滿表現力的「樂器」。觀眾透過黑盒中的鏡頭,在投影上直播觀看這些「樂器」的生成與演奏過程。
這種「看見聲音」的體驗,打破了音樂會中聲音與視覺分離的模式。當表演者輕輕地撕扯膠帶或摩擦一個不起眼的紙盒時,透過咪高峰與音響系統,這些細微的動作被放大成充滿張力的聲音景觀。觀眾在聆聽之餘,更是在見證聲音甚至樂器的「誕生過程」。這種獨特的體驗,也引導我們對音樂的本質產生新的思考。
Steen-Andersen的巧思遠不止於此。他並非簡單地將影像作為背景,而是將其視為表演的一部分,與樂團的演奏、「黑箱」的互動、燈光的閃爍精準同步。這種複雜而又協調的設計,使得觀眾分不清哪一個是聲音的「本體」——是舞台上的箱子?樂團的演奏?還是屏幕上的影像?這種模糊的邊界,成功挑戰了「現場演出」的既有定義。
回到黑盒本身的設計,它有一對像戲劇舞台的布幕。當表演者開合布幕時,音樂會也隨之轉變為一個聲音劇場。他每一個動作,無論是輕柔地敲打,還是用力地拉扯,都充滿戲劇張力。他就像一名魔術師,將無生命的物體賦予聲音的生命。這部作品將嚴謹的音樂結構與表演者的即興魅力完美結合,創造出既有深度又充滿娛樂性的體驗,將「聽」與「看」合而為一,模糊了傳統樂器、日常物件、聲音與影像之間的界線。
《黑盒音樂》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在傾向追求文本解讀的主流下,單純而有效地為本地觀眾展示了聲音劇場的可能。
文:林欣傑(媒體藝術家,Dimension Plus藝術總監。IG@keithlyk)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阿布扎比】烏托邦與敵托邦的距離 (2025-09-26)
【東京】殘暑見舞 (2025-09-26)
【巴黎】喬治.德.拉圖爾:在黑暗中尋找光 (2025-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