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阿布扎比】烏托邦與敵托邦的距離

【明報專訊】不經不覺在此已度過第三個炎夏。熱得不能外出、只能在開大冷氣的室內大型商場游走的時候,我想起美籍卡塔爾藝術家Sophia Al Maria的作品,以及她與科威特音樂人Fatima Al Qadiri提出的「海灣未來主義」(Gulf Futurism)思潮。此概念反思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中的石油國家因為社會急速發展而衍生出人文社會、科技及經濟之間的角力,並結合sci-fi式的想像,以藝術創作思考此現象對於自身及宏觀環境的影響。其中Sophia Al Maria的作品以錄像創作為主,經常探討消費主義與阿拉伯文化的關係。錄像裝置作品Black Friday(2016)中,在投影片段播放着一名身穿黑袍的阿拉伯女子於一個似是神殿的地方漫遊,中間穿插萬花筒式的影像,配樂陰森怪異。作品前方隨機地放滿被棄置的平板電腦及手機,播着各式錄影蒙太奇,營造出頹廢感。作品的神殿場景其實取自卡塔爾的大型商場,藝術家在揶揄大型商場已成為資本主義的神殿,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對於物質及消費主義的崇拜彷彿成為宗教。
當我獨個在商場漫遊時,看着身邊那些穿著黑袍的阿拉伯女子,手拿着幾個名店紙袋的情景,與Black Friday中的場景呼應。再看着身邊的年輕人手機不離手,我更深刻明白到Sophia Al Maria透過作品所營造的那份對科技及消費主義存懷的敵托邦想像。GCC國家從傳統穆斯林社會轉型為現代都市,加上複雜的地緣政治結構,人們心靈及生活上作出了很多調整及退讓。那個表面美好、物質充裕的社會中,其實暗藏漣漪,充斥着各種文化、生活甚至政治衝突。或因為Sophia從小在美國及卡塔爾兩地成長的迂迴體驗,令她善於觀察自己的心路歷程,成為反思當下自身文化身分及社會的養分。不單是藝術作品,她的著作The Girl Who Fell to Earth(2012),就記錄了她在GCC國家超現代化進程下的成長經歷,結合其摩洛哥原住民貝都因族的背景,講述她對於遷徙和流散的個人感受,從中思考自己的文化身分及歸屬感。此書奠定了海灣未來主義概念的雛形,揭示了超現代化對科技發展及資本主義的推崇,與傳統社會崇尚自然及信仰的生活取態,兩套價值觀之間的碰撞,體現了阿拉伯社會中理想主義與現實之間的衝突。延伸至海灣未來主義此概念的美學風格,就好像在描繪烏托邦與敵托邦之間的距離——是個從錯綜複雜的現實世界中修正理想的過程,亦影響到一些新一代藝術家的創作。
回想初到阿布扎比的第一印象,亦是十分烏托邦:碧海藍天、良好的生活質素、光鮮亮麗的新建築及城市景觀等。然而生活久了,在職場及生活上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暗湧,我亦深刻了解到自身文化及工作思維與此地的差異。在調整自己及退讓的過程中,猶如步入海灣未來主義的敵托邦氛圍中──我在烏托邦與敵托邦之間來回踱步中。
文:鄧芷茵(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東京】殘暑見舞 (2025-09-26)
【香港】看見聲音本質的劇場 (2025-09-26)
【巴黎】喬治.德.拉圖爾:在黑暗中尋找光 (2025-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