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玻璃大宅財閥絕唱 或是新生序曲 韓版《櫻桃園》照見變中悲喜

【明報專訊】《櫻桃園》(The Cherry Orchard),是契訶夫的絕響,寫的是俄國貴族沒落。換個時代、換個背景,西門‧斯通(Simon Stone)筆下的《櫻桃園》移植到韓國,寫一代財閥無力掙扎、黯然離場,筆法仍是以喜寫鬧、寫悲。9月,身兼編劇和導演的Simon與一眾韓國演員來港巡演,舞台上的玻璃大宅裏,演的是宋氏悲歌,但玻璃窗的倒影更見台下每個觀眾。觀眾,真的只是觀眾?
角色走動隱含思想 觀眾「自選」看誰
宋道英(全度妍飾)從紐約回韓,踏進玻璃大宅,這是父親送她的16歲生日禮物。出場後,宋道英幾乎酒不離手,她喝着酒和長女姜賢淑(崔僖序飾)寒暄,喝着酒聽宋氏前任會長司機的兒子、現在名成利就的黃斗植(朴海秀飾),如何獻計助宋氏渡過難關,喝着酒細看這個承載回憶和喪子之痛的大宅。
Simon分享,玻璃大宅的設計想法類似電影Rear Window(1954),透過窗窺探人生,「契訶夫經常說當你能進入某人的生活,就能在他們的故事裏找到共鳴」。Simon在社交平台看過建築設計師金旻奎的作品,邀請他擔任布景設計,「我拿着他三四個舊設計,問他可否這樣、那樣合併」,最後便誕生令觀眾極為驚艷的玻璃大宅——室內兩層、室外長樓梯與屋頂合二為一。演員走上長樓梯,可以直達大宅最高處,Simon說他們的走動隱含角色的思想(ideological),「愈浪漫、理想主義的,就愈靠近天空;愈沉於過去和現實的,便留在地下大廳」。
黃斗植竭力說服宋道英放售資產、家庭教師邊東林(南允浩飾)懺悔沒照顧好宋道英的兒子、道英二女姜海娜(李智慧飾)和邊東林探索愛慾……角色在道出對白時,其他角色並沒有停下動作。Simon認為:「在戲院,你可決定觀眾視線;在劇場,觀眾自行決定想看什麼。」他續說:「這就是契訶夫經常說的現實生活……重要對話發生的同時,生活仍在繼續,我們不是向觀眾呈現資訊,觀眾是目睹這些事發生。」
最初,LG藝術中心找Simon合作,Simon只知是和韓國演員合作在韓演出。當他深入研究韓國過去百年歷史,便把視線對準韓國的階級(class)。韓國保留財閥(chaebol)這種社會結構,成為重要的資本力量,也讓父權、傳統家庭觀念至今仍扎根韓國,他認為這正是韓國和契訶夫筆下類近的地方:瘋狂、失控、憂鬱、幽默,同時與理性拉扯。更甚的是,抽離財閥、階級,故事本質就是談社會改變,「契訶夫寫的是一個迷失的心靈,放諸現在,所有人都在問接下來的世界秩序會變成怎樣?未來的價值觀是什麼?自由是什麼?」
編導Simon Stone:幽默可跨地共通
Simon始終相信世界同多於異,其中一樣便是幽默,「在我工作生涯的初期,人們常跟我說幽默在不同地方是有差異,我認為不是,每種語言都總有共同有趣的地方」,他笑着說:「我,在瑞士和英國長大的澳洲編劇,寫出的笑話讓韓國人笑,也能讓香港人笑,證明我們之間有共同地方。」宋道英兄長宋在英(孫尚奎飾)一臉天真地說自己從沒搭過地鐵;姜海娜和邊東林在樓上準備翻雲覆雨,醉倒在樓下客廳的母親宋道英為二人打氣……就如朴海秀在演後談笑說每個角色都不太正常。「觀眾笑得愈開心,代表他們愈心碎」,Simon眼見現實充斥悲劇,作為導演希望容讓觀眾不論是笑着哭,還是哭帶笑,都不用為此感到奇怪,坦然接納悲痛。
她與他的信念裏 大宅意味迥異
《櫻桃園》沒有迎來韓劇式的大團圓結局,宋氏集團連同大宅被黃斗植收購,大宅外那片櫻桃園只留下一棵櫻桃樹將移植他處。在演後談,孫尚奎說大宅代表着宋在英要守護的價值;朴海秀則說黃斗植剛好相反,大宅是他要為宋氏一家抹去的障礙,才能有新開始——姜賢淑擺脫自己是長女,卻是養女的束縛,不但拒絕黃斗植的求愛,更決定挑戰朝聖之路;宋在英在唱片店打工,每周獲兩張唱片為酬勞,更與同事初嘗搭地鐵;姜海娜不再追求快速的情慾滿足,嘗試牽起邊東林的手。然而,宋道英卻像裹足不前。「與家告別對她而言很重要,當她無家可歸,意味着她必須找到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有時候失去最後的安全網是成長的重要時刻。」Simon如此說。
全度妍:與所飾宋道英同嚮往自由
全度妍在演後談也對宋道英這個角色有一番解讀,她認為自己和宋道英的共同點在於有自由奔放的一面,雖不如宋道英般言論大膽,但她內心也是嚮往自由。她笑說Simon的劇本很遲才完成,讓她很擔心;導演不斷請演員出席工作坊,工作坊內容和劇本又好像沒太大關連,讓她有點生氣和不安;最後劇本出來,她又覺得好奇,到底在Simon心中自己是怎樣的人,才會寫出宋道英這角色。全度妍亦剖白,自己太久沒演舞台劇以致十分緊張,但她說其他演員的支持和觀眾的掌聲、笑聲都給予她力量。
Simon喜歡看韓國電影,訪問時又數算看過多少部杜琪峯電影,還有王家衛、侯孝賢、楊德昌、張藝謀、陳凱歌……他說這些導演對他相當重要。Simon忠於契訶夫原著的筆觸,並加入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寫出一個韓國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謝秋瑜
[開眼 焦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漫畫.藝文士多 #001 (2025-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