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淑操:善用評估與課業 開拓學生學習空間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課程體系中,評估與課業的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學生的學習過程。然而,過往的教育過於著重標準化考試,導致課業成為機械式操練,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性,學生亦承受學業壓力。為從根本解決問題,教育局已於《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中明確提出推動評估及課業的各項措施,給予學界清晰的的優化指引。政策當中提倡減少重複性的紙筆測考,提升課業的質與量,為學生創造身心均衡發展的「學習空間」,從而進一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評估求進與有效益課業

評估求進的核心在於「以評促學」、「以評促教」,而非單純聚焦於數據分析。評估工具的多元與效益,能有效避免評估形式僵化及單一性。因此,設計評估方式時,需結合學生的學習階段及教學目標,並強調回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况,從而養成自我反思與調整的能力;而有效益課業則以「質量並重」為主要原則,避免「機械重複」與「過量負擔」。

在設計上,課業需緊扣教學重點,並融入促進學生思考與探索的任務,達至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及解決問題等高階思維技能的果效。通過合理課業分配及分層設計,兼顧學生不同能力,有效減輕壓力,激發學習動機。

小學人文科與科學科評估及課業的優化

自本學年9月起,小學於小一及小四開始推行的人文科及科學科,這兩個新學科充分展現了評估求進與優質課業的有機結合。人文科涵蓋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公民意識。其評估設計不單重視知識,更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價值觀的培育。教師透過安排多元化評估,如探究報告、角色扮演和討論分享,讓學生能從多角度理解歷史事件與社會現象,並發展明辨性思維及解難能力。

而科學科方面,課業與評估同樣重視多元與靈活。評估涵蓋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特別重視從初小階段著重學生在實驗及探究活動中的進展性表現。透過科學實驗報告、課堂互動評價和小組合作展示等多種方式,教師能全面掌握學生學習進程,並針對性調整教學策略。

此外,科學科評估兼顧「進展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並把「平時分」納入為評核重要部分,更強調學習「重過程」的重要性。局方建議在小一、二完全不設紙筆考試,學生表現以平時分計算,並隨年級提升逐步增加考試比重,確保評估既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也能培養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家長的積極角色

家長在推動適度評估與優質課業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家長教師會、家長日及通訊工具加強溝通,學校向家長明確課業目標與評估重點,幫助家長理解評估意義。家長在協助子女完成課業時,應適度介入,避免過度參與,甚或「代勞」,要讓孩子明白承擔學習責任和自律的習慣的重要性。

另外,家長對孩子課餘生活的規劃,同樣關乎全人發展的質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每天至少進行 60 分鐘中等至劇烈體能活動(MVPA60),家長可主動帶孩子參與慢跑、跳繩、打羽毛球等運動,又或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局將於 2026/27學年將體育科納入呈分試,這調整進一步突顯了學校與家庭共同推動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在精神健康層面,家長更需與學校緊密配合,做好「守門人」的角色,為孩子營造健康、包容的成長環境。今年《施政報告 2025》提出,透過中小學《4Rs 精神健康約章》推廣社區精神健康理念,並常態化實施三層應急機制,特別在小學高年級推行,在在反映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程度。家長可主動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有否出現持續低落、拒絕社交等狀况,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與學校溝通,以透過專業資源給予適切支援。

毋庸置疑,「善用評估」與「有效益課業」能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使其身心得到均衡發展。相信在學校落實靈活運用評估、家長的積極支持及多元化課業的相互配合下,學生能達至知識和技能及價值觀的均衡發展。未來,教育應持續深化評估與課業的融合,讓評估真正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進步的動力,培養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一代。

作者是教聯會理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淑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