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情仇愛恨兩交纏 莫令終身埋恨怨——「習特通話」的民間觀察和日後態勢及策略

發佈於

【明報文章】習近平和特朗普日前通話,總體氣氛和對外宣示的效果不錯,兩人可能將在韓國「亞太經合會議」上碰頭。不過,兩國角力的態勢將持續一段頗長的時候。忽然記起粵劇《江山錦繡月團圓》,也是講述在民族鬥爭中的愛恨情仇,男女主角怎樣在複雜的環境中與敵人和投敵的親人鬥智鬥勇;當中有幾句歌詞正合眼前光景:「情仇愛恨兩交纏……寧堪弱態露人前……愛盡情亡何足戀,未容鷹犬害嬋娟……莫嫌碧玉有微瑕,致令終身埋恨怨。」可見,中國應付美國的攻勢,更要講究長遠的內外策略,故引為今天標題。

(1)美國霸道撳住搶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可見,美國是一貫地霸道和欺凌,在這輪角力中佔了上風(有美媒更說「佔盡便宜」)。以TikTok為例,基本已鯨吞整個企業。據外方信息,TikTok將有新董事會,7名董事中美國人佔6席;原來字節跳動的持股比例將降至不足兩成。此外,演算法也轉由美國控制;所有美國用戶數據都要儲存在美國企業甲骨文負責營運的雲端設施。這與美國以前搶奪日本等國的成功企業如出一轍,不是巧取,而是豪奪。

——美國的霸道還顯露在「單向強權」。中方多次表示兩國要同向而行,不要破壞現時尚算良好的氣氛。換言之,中國在TikTok問題上後退一步,美國應在其他問題上投桃報李。可是,美國從來不講平等、尊重和互惠,在關稅問題上仍打「縮骨牌」,至今還未有讓中方放心的明確方案;即使有,也可以隨時變,令兩國「情仇愛恨兩交纏」。此外,美國在其他領域仍步步進逼,包括科技封鎖、企業制裁、人才限制等繼續咄咄逼人。由此可見,它日後還會得寸進尺。

——特朗普重回白宮後,對外到處樹敵,對中國持續施壓,所挾的是他在美國「有民望支持」,再利用民間對中國的負面觀感。不過,其實這些都是宣傳、幻化和打壓而來的。所以,很快也引起不滿;不單是政敵不滿,更多是民眾不滿。

挑動國人矛盾的最新事例是,他利用美國名嘴Jimmy Kimmel的評論,放言威脅要吊銷「反對自己」的傳媒牌照。美國國防部還對記者發出新的禁制措施,不能蒐集和發布任何未經明確授權的信息(無論是否機密),直接限制和挑戰人民的知情權。在安全問題上,特朗普又犯眾憎,例如把國防部改為「戰爭部」,在華盛頓等地派駐國民警衛隊,也引起民眾反對。

──凡此種種,令美媒也感到,在特朗普身上盡見人治之害。一人可以興邦,一人可以喪邦;前者偶然出現,還要凝聚全民力量才可成功,但後者卻經常出現,出現時就破壞力驚人。所以,有美媒批評特朗普破壞美國積累百年的價值觀(例如諮詢和尊重民意的民主進程),又把平衡存在的政黨政治,上升為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他以這類策略攻擊中國,其實自己也是反文明的信徒,中國必須避免任何類似的情况,以免一擊即中。

(2)須警惕美國口甜舌滑

——外界一般認為,在「習特通話」前的博弈中,美國佔了優勢,中國處於被動。不過,從中國角度看,有人認為這是「戰略性退卻」,緩兵之計甚至是瞞兵之計,藉以換取美國在其他方面妥協、鬆弛甚至互利;否則形勢比人強,硬碰後果更慘重。所以,中國表示「尊重企業意願」,「必須符合中國法律」,力爭順勢過關。

如對照鄧小平的「24字戰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現在就是以退為進,善於守拙。不過,人們思考這些戰略是否應該長期落實,等待更成熟的時機才漸次擴大影響?而不是冒尖爭鋒,過早引來壓力。

——面對美國打壓的種種現實,中國現在確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但不能輕信和自喜。例如,有意見認為美國至少在台灣問題上退了一步,暫緩4億美元武器援助台灣。這類行動其實無大意義,過去美國對台售武多以10億美元計算,如今暫緩4億,只是換取「中國高興和合作」的手法而已。

况且,今日暫緩,明日再買,乃美國慣用的騙術。君不見1998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華時「出口術」的「新三不政策」:不支持「一中一台」及「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以國家為單位加入國際組織。其後,美國不是繼續向台售武嗎?克林頓任內,美國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今天中國面對的是比克林頓更善變的特朗普,更不能沾沾自喜。

——還有一點更值得注意,就是在美國「精英階層」、「中國問題專家」群中最近有一種言論,就是「美國不能再放過中國,更不能放生中國」。這類言論十分敵意,多在政界和評論界出現,少在美媒刊登,所以沒有引起一般人關注。這種意識在某程度上反映仇華政客的心思,他們感到過去一段時期放鬆對中國的壓力,中國才有機會崛起,所以如今不能再「放過或放生」了。特朗普如今巧言令色,一面在中國身上拿好處,一面準備下一步殺機,完全是可以預料的事,中國更不能掉以輕心。

(3)如何應對才是上策

——美國來勢洶洶,中國不會「寧堪弱態露人前」,自有應變之策,但必須準確計算可能性、操作性,更要重視成本效益。中國在1960年代受到列強封鎖,也有「兩彈一星」(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成績;如今綜合國力和高端科技(例如晶片、人工智能等)雖然與西方陣營仍有差距,但要追趕不難,我對此從來不會擔心。

——但中國的內耗倒是一大問題。中國這次「尊重企業意願」,「靈活應付」美國搶佔TikTok,實在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但也是務實的做法,總比死無全屍好。由此可見,中國和美國都亮出法律牌,但最後還是在實力上過渡。我想,中國不會放棄真正強大的步伐,那麼,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如何壯大內外凝聚力的問題呢?對外,可以用經濟買外交;但對內,必須用民心舒暢的實績,才能凝聚民眾的支持。

心想,中國既然務實地對待TikTok,那麼能否務實地對待全面的官商關係?例如對馬雲、李嘉誠等民營企業主,毋須擔心富可敵國,更不用擔心影響政權,這類情况在中國很難出現。相反,「官商合一」卻經常出現,倒是必須關注的另一種平衡。只有官、商、民的利益平衡發展,才能加強凝聚力。

——外國某些言論也可參考,想得細緻還可以「醍醐灌頂醒愚頑」(《幻覺離恨天》歌詞)。一些外國專家認為,中國今天的實力不可忽視,但中國已不能回復文革前和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的民間凝聚力。文革前,人民相信毛主席教導,加上信息不靈,那股「個人崇拜」的凝聚力是無可比擬的,但今天信息已難斬斷,凝聚民氣就要像1980年代的多種開放,包括經濟、政治和思維空間,才能真正同心同德,一致對外。

所以,倒不如多花精神研究如何理順民氣,同時「安內(民心)攘外」;即使民間有多種訴求,但「莫嫌碧玉有微瑕,致令終身埋恨怨」!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