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小一自行收生遞紙表 遇打風停課延長兩天 有家長撐高才子女「激發良性競爭」

【明報專訊】各官津小學昨日起接受明年9月升讀小一的自行分配學位紙本申請。有家長昨表示,人才計劃有利學校營運、激發良性競爭,建議政府開放讓更多非本地生來港;有家長則希望本地生可優先獲得教育資源。受超強颱風「樺加沙」影響,有家長昨特意提早到校遞表。教育局昨宣布,今明兩日停課期間所有學校暫停收表,紙本申請延至下周二(30日)截止,電子平台申請則維持周五(26日)結束。
記者昨早9時到元朗鐘聲學校,在校外逗留約一小時,其間約30名家長到場遞表。據《小學概覽2025》,鐘聲學校現時每級設5班,共開30班;今次自行分配學位學額共75個,為元朗區最多。
稱高才子女助填學額缺口
學費成教育產業重要資源
經營建材生意的家長潘先生育有兩名子女,被問到「高才通」計劃的受養子女來港會否增加學額競爭壓力,他認為小學階段談競爭言之尚早,應以子女感受作為培育原則,故每月只花費約5000元供一對子女參加學術及課外活動,未刻意要求他們提升競爭力。
潘先生又說,社會常言香港出生率低及學校收生不足,致部分學校需「殺校」。他認為經高才通等計劃來港的非本地生可填補學額缺口,令徘徊收生不足邊緣的學校能繼續經營。他建議政府開放更多渠道讓非本地生來港讀書,包括大專課程,稱他們帶來學費收入,是發展教育產業的重要資源,可輔助政府解決財赤問題,歡迎他們來港,更認為毋須為非本地人設任何計劃或條件限制方可來港讀書,「政府賺錢咪嚟囉,使乜高才通(門檻)?」
有家長憂分薄資源
稱高才子女有優勢
家長黃女士則對高才通子女來港表示擔憂,認為現時內地教育競爭大,已出現「內捲」,高才家長安排子女「湧港」讀書,他們的資源一般較本地生多,學術或運動方面或佔優勢,較容易取得學額。她又說,作為本地居民「梗係想資源分配咗畀我哋先,但政府嘅政策唯有繼續跟從」。
家長潘女士表示育有3名子女,因丈夫是鐘聲校友,「有情意結」,而學校去年增設人工智能(AI)運動館,在運動課以AI技術幫助學生分析運動姿勢,令她有感該校教學多變,「唔係死咕咕坐喺度上體育堂」,遂安排兒子報讀。她說憂慮電子平台或有漏交文件風險,致兒子失去學位,加上早料本周風暴襲港,為免打風過後倉卒交表,昨特意向公司請假提早遞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