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政府須承擔照顧弱勢社會責任

【明報文章】當我們慶祝經濟復蘇、國際地位提升之際,香港社會最底層的聲音卻正在被淹沒。一個城市的真正實力,不僅體現在它能創造多少財富,更體現在它如何分配這些財富。
特首在其第四份施政報告中,列出一組數字,指出香港發展成績驕人,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我想指出,香港並不是每個數字都亮麗感人:堅尼系數徘徊在0.6的危險水平,超過139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今年首季貧窮住戶激增至61萬,其中獨居和雙老貧窮戶較疫情前分別飈升近五成和超過五成,自殺率攀升至每十萬人14.1的警戒線,在這些數字背後,是一位位獨居長者每日只能靠一餐維生,是一個個照顧者因壓力過大而倒下,更是無數家庭在經濟困境中掙扎求存。
16.4萬名照顧者中超過八成是女性,她們默默承擔家庭重責卻缺乏支援;殘疾人士輪候院舍平均需要72.3個月,嚴重弱智人士更需等候超過12年;政府聘用殘疾人士比例竟創歷史新低。這些現象反映的不僅是個別政策的不足,更是整個社會優先次序的錯位。
為何我們必須關懷弱勢?今天的長者曾經是推動香港經濟奇蹟的中堅力量,他們用青春和汗水換來我們今天的繁榮。今天的殘疾人士和照顧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貢獻着自己的力量。社會的繁榮成果理應由全體市民共享,這是最基本的公平原則。
可惜,現實卻與理想相距甚遠。近年政府面對財政赤字,持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是要弱勢社群承擔政府財政壓力,這說明政府沒有做好資源分配,是短視及不勇於承擔。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以照顧最弱勢群體的需要為政策制定的出發點,而非將他們視為可有可無的負擔。
政府必須摒棄「有錢就做啲,無錢就削資」的做法,需要建立「以需要為導向」而非「以資源為導向」的政策框架。最近施政報告中的社福措施雖然展現了一定的關懷意向,但本質上仍然是修修補補,在原地上加些一點點,但缺乏系統性的改革視野。真正的福利改革應該是結構性的、前瞻性的、可持續的,需要跨部門的協調、明確的時間表、可量化的目標,以及持續的監察機制。
面臨最嚴峻挑戰3群體
在眾多弱勢群體中,3個群體面臨的挑戰最為嚴峻。
貧窮人口首當其衝。政府自2021年起停止發布貧窮狀况報告,這一決定本身就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貧窮問題的漠視。沒有準確的數據,如何制定有效的扶貧政策?香港迫切需要重建精準的貧窮識別和扶貧機制,重設貧窮線,建立多維度的貧窮評估體系,制定具體的減貧目標和時間表。
殘疾人士面臨的不僅是生活上的困難,更是制度性的歧視和忽視。政府作為最大僱主,在聘用殘疾人士方面的表現竟然創下歷史新低,這本身就是一個諷刺。輪候院舍服務超過10年、缺乏無障礙設施、就業機會匱乏,這些問題反映的是整個社會對殘疾人士權益的系統性漠視。我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真正的平等機會和制度保障。
照顧者群體則是社會的隱形支柱。隨着人口老化和家庭結構變化,照顧者的壓力正在急劇上升,但現有的支援體系卻嚴重滯後。政府雖然開始試行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但覆蓋面仍然有限,難以應對龐大的需求。
政府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嘗試。這個工作組體現了跨部門協作、明確目標設定、清晰時間規劃的重要性,為我們展示了如何以系統性思維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這種做法應該成為處理所有弱勢群體議題的標準模式。
然而,僅有框架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執行力和資源投入。政府必須為「高齡化對策工作組」設立專項預算,確保政策能夠真正落地生根,建議政府在下一份財政預算案中預留50億元,確保工作組日後提出的措施得以真正落實。
把照顧弱勢放發展願景核心位置
我們一邊談論經濟復蘇和國際地位提升,一邊卻讓最需要幫助的人繼續在制度縫隙中掙扎。政府削減社福開支的同時大談發展願景,我們為各種排名上升而自豪卻對身邊的苦難視若無睹,這樣的繁榮只是表面風光。政府應把照顧弱勢群體放在發展願景的核心位置,建設一個讓每個市民都能有尊嚴生活的香港。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