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家庭有教:「追落後、補傷痕」的疫後一代

發佈於

【明報專訊】新學年剛開始,社會已響起警號:短短數周,香港已錄得至少4宗學童或青年自殺個案,令人痛心。在校園中,還有一群孩子仍在苦苦掙扎。他們或許沒有聲張痛楚,但默默承受着來自學業、情緒與社交的多重壓力。

疫情的封鎖雖然早已過去,然而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多份國際研究指出,這場全球災難對孩子身心發展的不同層面有深遠影響。數年「封鎖」令一代孩子失去大量的刺激與鍛煉機會,造成腦部和身體發展改變。從A、B、C、P、S的5個面向(情感Affective、行為Behavioural、認知Cognitive、生理Physiological及社交Social),我們可以更立體地理解疫後一代的「追落後」現象。

(A)情感反應:未被看見的焦慮

有教師反映,音樂課的節奏聲竟令部分學生不安,甚至要離開課室。孩子對聲音、刺激的反應異常強烈,是長期處於不確定與隔離環境下形成的心理回饋。這並非他們過度敏感,而是長期情緒自我調節困難的表現。

(B)行為模式:生活節奏的斷層

不少孩子對輪候等待、合作互助等日常情景感到陌生,因為他們缺乏練習與模仿的時空。疫情期間,生活常規被打斷,孩子在幼年失去了一些「低風險、高包容」的學習環境,「長大」就需要立即在相對高風險、低包容現實中實踐,不少孩子難以適應。

(C)認知能力:學習進度的落差

根據一份本年初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學生的數學及閱讀能力平均下降相當於7個月的學習進度。對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這些學習損失更加明顯。在香港,不少家長憂心孩子「追不上」,但他們要的從來不只是補習,更需要的是有策略、有「溫度」的支援與同行。

(P)生理發展:缺少運動的童年

疫情期間,許多孩子失去了在戶外奔跑、翻滾、探索的機會。學生在體能活動中顯得謹慎、協調力弱。更令人憂心的是,童年肥胖率在疫情後持續上升,這不但影響健康,還會牽動情緒穩定與專注力。

(S)社交互動:不懂「打招呼」的世代

戴口罩、網課、社交距離成了他們的童年記憶。有孩子不知如何主動對話,不懂察言觀色,甚至與人相處感到焦慮。社交能力的培養,本是一點一滴的互動累積;當這些於日常中失落,孩子只能從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在壓力高漲的香港,學生重新面對全速運轉的日常生活,其壓力與焦慮感可謂急遽上升。根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1·1建議,保護孩子心理健康需從3方面着手:「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之後數期文章,我們會逐一探討。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2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言語自聊:用心,永遠比知識重要 (2025-09-23)

從心做起的教養:6招提升親子精神健康 (2025-09-23)

華德物語:最後的相伴時光 (2025-09-23)

媽媽維特:不一樣的爸 (2025-09-23)

窗邊的小荳荳:課金就能過關? (2025-09-23)

簡易廚房:電飯煲方便餸——蘿蔔燜牛肋條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