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港青受太古市集啟發 創業做回收 白色聖誕市集力求實現「零廢物」

【明報專訊】陳淇龍在2021年與中學同學組隊,參加了太古地產(1972)舉辦的Swire Properties Placemaking Academy(SPPA)白色聖誕市集比賽,提出「奇幻工廠」主題,呼應太古坊糖廠街的歷史,通過實地考察太古坊上班族的路徑,設計出貼合社區的市集提案,成功入圍。他當時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專業3年級學生,他形容,SPPA的半年經歷,從零開始到市集完成,觸發了他對於綠色事業的興趣。畢業後他創辦了循環方案設計室Recyclink HK。
明報記者 段潔
陳淇龍說,當年訂下「邁向零廢市集」的目標,例如,將紀念品包裝和餐飲券二合一,減少紙張消耗並回收所有包裝;用可回收的蜂巢紙板代替不可回收的風箔,避免使用不可回收材料,最終項目成功落地。畢業後,他成立了Recyclink HK,業務初期專注中醫診所藥瓶回收,目標是覆蓋香港所有中醫診所,並拓展到大學中醫學科、連鎖診所和藥廠。從未畢業時開始回收30間診所的藥瓶,2021年一整年回收了4.5噸、涉10萬樽藥瓶,現在視野更廣,追求建立一個讓整個行業參與的系統。
太古地產:市集實踐社區營造
他承認在香港做回收很難,運輸成本高是大挑戰。今年6月租了場地作為基地,添置了設備,但成本增加,還沒實現穩定盈利。舉步維艱但仍堅持?他說:「SPPA讓我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戰,讓我覺得值得深入探索可持續發展市場,SPPA讓我看到運輸安排只是回收的一部分,我開始思考如何將市集的經驗應用到其他活動,甚至全港的行業改革,推動更多人參與可持續發展,這成為我創業的動力」。
今年SPPA白色聖誕市集的比賽與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太古地產公共事務副董事林珩及參與其「Placemaking Academy」的學生接受本報專訪,講解他們標誌性的活動——白色聖誕市集,以及公司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方面的一貫理念與實踐。
白色聖誕市集始於2013年,最初是一個以慈善為目的的活動,隨着時間推移,活動規模不斷擴大,第三、四年時已吸引五六萬人參與,成為香港東區的盛事。林珩說,市集不只是一個節慶活動,更是「Placemaking」理念的實踐平台;通過這個活動,公司試驗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措施,並將其推廣至其他項目。「我們不只是建樓,不只是租樓,不只是大業主,不是行商場,我們是一個社區營造者,是個Placemaking。」
「白色聖誕市集根本上就是一個我們社區營造的一個縮影,背後還有好多層次的東西,會聯繫好多人,不同角度、不同的活動都聯繫起來。」今年的市集主題將以「霓虹燈」為靈感,結合香港的文化特色,展現太古坊的多樣性。
在白色聖誕市集中,力求實現「零廢物」,2023年90%物料為循環再用或升級再造,2024年提升至93.5%。具體措施包括使用可分解的石英砂作為物料、禁止一次性塑膠餐具、租賃可重複使用的餐具,以及與航空公司和酒店合作,將舊制服和牀單轉化為藝術裝置。這些舉措不僅減少了環境負擔,還通過工作坊和宣傳活動,向公眾傳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為了將「Placemaking」的理念傳承下去,太古地產於2018年成立了Placemaking Academy旨在為年輕人提供實戰機會,培養未來的社區營造領袖。SPPA項目面向香港各大院校的學生,通過比賽形式選拔優秀創意,並提供為期6個月的密集培訓。
SPPA藉比賽選拔優秀創意 設培訓
SPPA入圍學生Joshua,目前是城市大學環球營運管理的學生,他所在的隊伍贏得了今年的白色聖誕創意獎項,「(新的創意)每一年都愈來愈難(想到),因為過去每年都是非常卓越的案例。」他說,太古的計劃給發揮空間很大,鼓勵他們這代GenZ用創意方式。另一名SPPA入圍學生Donica,就讀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管理及科技專業,她非常認同環保的理念,「我覺得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希望幫更多有需要的人,做出有價值的貢獻,從而對社會有貢獻,好脗合我們的價值觀」。
[ESG 環保‧社會‧管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