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未來城市:首届世界大學動畫獎現場 AI時代塑經典 更需個性與共鳴

【明報專訊】「不是香港人未必知道,《麥兜故事》奪得了2003年的法國安錫影展最佳電影獎,即動畫界的奧斯卡,《世外》公映的影展……這部電影把母愛說得透,30歲再看,依然是經典。」一個香港作家數天前在社交平台寫道。11月即將在港公映的《世外》,由吳啟忠執導,最初在2019年以14分鐘短片形式面世,主角小鬼導人轉世,故事探討生死輪迴、放下執念,後來重新製作為111分鐘長片,並入圍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其團隊也在該帖文留言:「麥兜個名好得意,小鬼我都好想識下佢」。經典,就是無論過了多少年再看,仍舊深有共鳴,仍舊熱淚盈眶。若不想只是偶然造就經典,而是一代一代傳承,動畫人才不可或缺,那香港動畫教育現在走到哪一步呢?
專家談
學校毋須過分把AI當教學責任
香港都會大學今年舉辦首屆「世界大學動畫獎」(WUAA),從全球96個國家及地區的逾千份參賽動畫作品中選出佳作。評審團全是國際動畫界享負盛名的大師,如《阿基拉》副作畫監督森本晃司、製作《史力加》和《捉妖記》動畫系列的許誠毅、艾美獎獲獎動畫劇集Go! Go! Cory Carson創作人兼監製Alex Woo、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藝術學院電影製作學院院長Deborah LaVine、加拿大Sheridan College動畫、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Mark Jones等。
在9月16日的頒獎典禮前,WUAA還舉辦了兩個專家論壇,邀請評審團分別就「動畫產業與範式轉移」和「動畫教育的未來」兩大主題暢談。論壇除了有參賽學生列席外,亦開放予公眾,讓記者也有機會了解專家的想法。9月15日的「動畫產業與範式轉移」論壇裏少不免談到新科技對動畫產業的影響,如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和AI等。Alex Woo說自己離開Pixar前,曾製作過一部VR短片The Rose and I,但他發現他仍是在模仿電影做法,「在虛擬實境,你可以把角色和故事情節,放置在360度空間的任一地方,但我最終還是把所有重要情節都放在觀眾的前方……我發現很難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他們的後方、上方和下方」。
對於AI,電影《惡童》導演Michael Arias則說,「如果我要看動畫,我希望看到只有Alex、只有Raman(許誠毅)、只有Inés(在場的另一評審、阿根廷得獎動畫師)才能製作的動畫,表達他們獨特的個性,而不是他們操控着這個『魔法盒子』……獨特、溫暖、人為失誤、不可預測,才讓動畫變得有趣」,他認為AI無處不在,但應當思考,這是否我們期望的世界?
在9月16日的「動畫教育的未來」論壇裏也有談及AI,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認為大學毋須過分地把AI當成自己的教學責任,「這樣又會把AI變成一個傳統的工具,好像只有教授、權威的人和機構來決定AI怎麼用才能用好」。他認為所有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用AI,才能讓AI帶來更多創造的可能。
北卡羅來納大學藝術學院電影製作學院院長Deborah LaVine則認為,2、30年前數碼電影出現,當時不斷比較數碼電影的實用和菲林電影的美學,如今AI也是同樣情况,所以她認為重點是在於我們為何用、為何不用,「學校的責任是提供空間,讓學生探索哪種工具最適合自己」。
評審觀察
行業多元化發展 觸動人心的題材為大趨勢
「動畫教育的未來」論壇結束後的當晚,便迎來頒獎典禮。典禮前,記者和評審之一的許誠毅進行簡單訪問。他說參賽者雖只是學生,但技巧成熟、想法新鮮,「有些地方我都要猜他們是怎樣做」。許誠毅生於香港,理大設計系畢業,後來到加拿大讀電腦動畫,再躋身美國荷李活的動畫行業。記者問他,如今的東西方動畫行業和他初入行時比較,有什麼不同之處?他認為比以前更多元化,「最初我到美國時,美國動畫很多時都很『美國』,以前你不會看到昨天(論壇)Alex提到的Kpop Demon Hunters(中譯《Kpop獵魔女團》)在荷李活出現……現在愈來愈多人夠膽嘗試,用不同文化講不同故事,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令觀眾有更多選擇」。
他亦認為他年輕時,在香港除電視廣告動畫外(「如果太多牛奶味,朱古力味無埞企……」出自的維他朱古力奶廣告正是由許誠毅製作),較少機會接觸更高質素的動畫,但他說:「現在你不需要去外國,不需要去美國或其他地方,你在香港都可以做到好作品,就正如接下來的《世外》……我希望香港可以有更多機會,讓喜歡做動畫的人做出好作品。」
談到動畫行業發展,記者問許誠毅還觀察到什麼趨勢?他認為大趨勢是做一些觀眾有共鳴、感動的題材,以內地最近爆紅的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為例,「我看完就明白為什麼觀眾會這麼喜歡,因為它說出很多小市民的心聲……有幾隻妖怪難以謀生,又經常被大王欺負,之後受不了,聽說唐三藏取西經,便假扮唐三藏、孫悟空等……就像普通人懷才不遇、際遇不佳,想找機會幫助自己,所以觀眾看時會很有同感」。
「我知道做動畫有時會很艱難,為了生計、為了前途,會遇到很多風浪或波折,但我希望最重要是用心去做,不要氣餒、不要怕艱難……你試過或用心做過,堅持到就堅持,堅持不到就在過程中找自己更想做的事,譬如我自己,我本來是讀設計的,但過程中動畫找到了我。」許誠毅如此寄語。
新銳創作
動畫安放個人情感 文化差異激發討論
WUAA設有「最佳藝術獎」、「最佳敘事獎」、「香港新一代動畫人獎」等,以及當晚由都大校長林群聲和壓軸嘉賓古天樂一同頒發的「最高榮譽大獎」。大獎頒給法國7人動畫團隊的作品The Shyness of Trees,成員Sofiia CHUIKOVSKA和Maud LE BRAS作為代表接過獎項。記者問她們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Sofiia說動畫初期的想法來自團隊成員Loïck DU PLESSIS D’ARGENTRÉ,「他想寫一個帶點恐怖,又帶點詩意的故事,當他目睹父母開始年邁,便思考死亡意味着什麼」。
整個動畫以樹為意象,Sofiia說:「故事中的樹象徵即將到來的死亡,故事起初它看起來很可怕,我們把它描繪成一個antagonist(對立角色);但最後它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有點奇異、有點美麗,我們必須與之共存。」Maud補充,這套近9分鐘的動畫,團隊花一整個學年去完成。團隊裏有來自歐州和亞州的成員,Sofiia和Maud都觀察到在塑造動畫角色時,歐洲人和亞洲人與父母的關係有很大的差異,具體差異在於表達情感的程度,所以成員間其中一個討論重點便是,故事裏的母女應否對彼此說出「我愛你」。但她們認為,正因為有文化差異,才能從討論中孕育出好作品。
「不知如何面對快將畢業的現實」
而「香港新一代動畫人獎」則由香港城市大學的陳嘉琳奪得,她的得獎動畫Pink Pupil講述一個少女能看見異世界生物,有天發現了一隻貓,能幫助她消除現實中討厭的人和事。陳嘉琳受訪時說,她在動畫融入了自己當刻的感受:不知如何面對快將畢業的現實。畢業於城大創意媒體的陳嘉琳認為,若只單靠大學教的是不足夠,「老師都是在教你如何有效率地自學動畫,其實你一定要自己找其他渠道,譬如你喜歡歐美的,你就要找歐美的渠道去學那種風格,不可以只着眼於香港」。被問到得獎感受,陳嘉琳哽咽道:「中學時我沒能讀VA,沒想過自己現在有機會畫動畫,我家人是支持的,但他們可能不太清楚我在做什麼,我沒想過運氣會這麼好,很感謝我的朋友和指導老師。」畢業後,會否投身動畫行業呢?她說,原先已經覺得不行了、找不到工作,現在覺得或許可以再試試。
國際交流
要放眼世界 也要保有自己藝術語言
WUAA籌委會主席文潔華分享,籌備這個國際比賽時,困難之處自然是在剛剛開學的這個時間,既要邀請到國際上的動畫專家或電影學院院長擔任評審,又要讓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學生共聚香港,她更笑言「一開始我還以為不會那麼多國家有動畫,但原來很多非洲的小國家都有,很多我連名字都不太認識,所以這些國家都能參加,我真的很開心」。文潔華說:「希望香港同學能開放他們的眼光,看看別人的作品,別人有他們的歷史、有他們的災難、有他們關心的問題,香港也有。」她認為,香港學生從交流中能學習別人長處,同時留有自己的藝術語言。
比賽以大學生作為受眾,文潔華認為大學作品的長處在於其青澀、自由,別人怕做的,他們敢做。她特別提到獲「最佳敘事獎」的作品Tapir Memories,「(創作者)是個哥倫比亞人,那(故事情節)是真的發生在他的地方,有人抓走年輕人,媽媽不見了她的孩子,那是種族問題……用動畫這個媒介記錄這段歷史對他來說很重要,也讓我們認識發生過什麼事」。
學生分組共創新作品
眾多學生來港,原來不止參加論壇、頒獎典禮,文潔華把所有學生分成7至8組,讓這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合作製作動畫,在明年孕育出新作品,作為首屆WUAA的延續。她亦預告,2027年將會舉辦第二屆WUAA,持續推動動畫教育。
【動畫教育篇】
文˙ 譚雅詩
{ 圖 } 鍾林枝、譚雅詩、影片截圖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