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路旁樹訂新評分制 長遠有風險移除 試點就樹根隆起等做改善工程 樹藝師憂「大開殺戒」

發佈於

【明報專訊】市區路邊種有各種樹木,部分樹根發達,生長空間不足,長遠或有潛在風險。發展局表示為未雨綢繆,有需要制訂一套評分方法,有系統地識別長遠有潛在風險的大型路旁樹木,並制訂改善措施。政府今年開始在本港各區推行試點計劃,特別是使用量高的行人路及狹窄街道、樹根隆起導致路面凹凸不平而影響行人和輪椅使用者的地點等,移除部分有健康及結構欠佳的樹木,然後平整行人路面,並補種新樹。發展局表示會整合結果及經驗,修訂現有評估樹木準則,計劃明年推出指引,評估樹木是否合適及可持續,將成管理樹木其中一項工具。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有資深樹藝師擔心,新準則若不夠客觀,會成為「大開殺戒」的工具,長遠會令路旁樹木數量減少,加劇熱島效應(見另稿)。

新指引明年推 評估合適及可持續否

2022年9月,何文田巴富街行人路一棵約10米高的鳳凰木倒塌,壓向一輛無載學童的保母車及3輛私家車,釀成兩傷,發展局同月成立路旁樹木種植和護養專責小組,檢視樹木管理指引及相關執行工作,並於2023年初向立法會提出10項改善措施,其中一項是研究制訂一套釐定路旁樹木是合適及可持續的準則及計分方法,有系統地識別長遠有潛在風險的大型路旁樹木,並為不同情况制訂適當改善措施。

增種植空間 或改植其他樹種

發展局表示,當局2023年中委聘顧問研究,顧問於去年初步制定路旁樹木合適性及可持續性的準則及計分方法,當中包括考慮樹木的健康和結構狀况、是否有足夠空間讓樹木長遠生長、樹種生命周期和生長特性,例如樹根生長力強,導致行人路面隆起或凹凸不平,影響行人及輪椅使用者等因素,以衡量樹木是否合適及可持續,並為不同情况制訂適當改善措施及護理方案,例如在現有場地增加種植空間;與周邊種植空間串連形成土溝,提供更佳種植環境;按不同地點的環境情况,選擇種植更合適的植物等。

發展局今年開始在各區推行多個試點計劃,特別是位於使用量高的行人路及狹窄街道、樹根隆起導致路面凹凸不平而影響行人和輪椅使用者地點等。至於移除樹木及補種的時間、數目、品種,亦會按各試點獨特情况而有別。政府會測試各項改善措施及護理方案的效果,並蒐集公眾及樹木專家意見,以修訂準則,最快明年推出新指引。

火炭樹穴打通變種植帶 已除5棵

試驗計劃包括火炭坳背灣街、松頭下路與穗禾路之間一段行人路,該段路面嚴重凹凸不平,樹木缺乏合適生長空間,部分樹木更有健康及結構狀况欠佳問題。發展局認為,雖然這些大樹沒有對公眾構成即時危險,但長遠仍有不同程度的潛在風險,故相關部門使用初步制定的準則和方法,評估該段行人路的樹木,其後建議3項改善措施,包括把樹穴連接並改為種植帶,提供約90平方米種植區,以促進樹木根系發展及增加樹木生長空間;保留健康及結構狀况良好的樹木,更換一些健康或結構狀况欠佳的樹木,種植8棵原生常綠樹木品種及約2000棵灌木;重鋪路磚及平整因樹根隆起的行人路面。

本報記者本月8日到上述行人路,發現約5棵樹被移除,部分樹穴已被圍封。發展局表示工程今年第三季展開,為期約半年。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籲客觀評估 樹藝師:路旁樹減或加劇熱島效應 (2025-09-21)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