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兩岸

「我的眼睛」米娜來襲  名字來自太平洋島國 (19:59)

發佈於

9月18日晚上7時,熱帶氣旋「米娜」集結在廣東省汕尾市東南方向約330公里海面,最高風力8級(約65公里時速),將以每小時15至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預計19日下午至晚上在廣東惠來至台山一帶沿海登陸時,強度為熱帶風暴級或強熱帶風暴級。

中國中央氣象台9月18日晚上6時發布「颱風藍色預警」:「南海熱帶低壓於18日下午2時加強為今年第17號颱風『米娜』(熱帶風暴級)」。

中央氣象台介紹,「米娜」(Mitag)名字由密克羅尼西亞(西太平洋島國)提供,「米娜」是女士名,意為「我的眼睛」(雅浦語)。

據香港天文台網站資料,熱帶氣旋根據接近中心之最高持續風力加以分類: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為了識別熱帶氣旋,凡達到熱帶風暴的都要進行編號和命名。

在超過半個世紀之前,美國軍方的天氣預報員曾為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最初,這些名字皆為女性的英文名字,自1979年起,男女英文名字交替應用。

2000年1月1日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使用新的名單。新名單內皆為亞洲或太平洋島國的名字,由世界氣象組織的颱風委員會的14個成員(國家或地區)提供,每個成員各提供10個名字,組成共140個名字的名單。日本氣象廳的東京颱風中心負責為區內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按名單加上名字。

新名單主要是花卉、動物、鳥類、樹木或甚至食物的名稱,男女名字不多,更有少數的形容詞;名字根據提供颱風委員會成員的英文字母的次序而排列。

根據颱風委員會慣例,對於一些造成重大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的熱帶氣旋,其名字可由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建議停用;有時,名字亦會因其他原因如文化原因而停用。

《中國氣象報》指出,有些名字因多次被使用,例如中國提供的「玉兔」曾被使用了4次而被除名。

另據《中國氣象報》科普文章,熱帶氣旋發生在世界上幾個地區,名稱也有所不同。在加勒比海和中美洲,人們稱為颶風;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太平洋部分地區,稱為氣旋或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人們稱為颱風;在澳洲則稱威力(Willy-Willy)。(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