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兆波:香港長遠發展方向 值得思考

【明報文章】新一份施政報告有不少利民利商的措施,但一些較長遠的方向,卻值得我們思考。
報告內容有不少着墨於人工智能(AI)。AI可以改善效率,2023年投資銀行高盛的報告指出,香港將有30%職位受到AI影響。當然,不同年代的研究會有不同推測,但失業率正在上升,在唱好、應用AI的同時,也要應對AI對各行各業的影響。舉例說,餐飲業於疫情時大受影響,大家是否記得進入餐廳時要掃描「安心出行」?疫情後,北上消費成行成市,餐飲業亦大受衝擊,每月營業額約90億元,比起疫前平均的約100億元大跌。餐飲業的失業率現處於高水平,外勞再加上AI,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回復至低水平。
稅基問題 一直無處理好
施政報告未有把住宅交易的印花稅100元上限,擴大到涵蓋600萬以至800萬元物業。提高這上限,一定可以刺激交投,但政府收入會大受影響,因為印花稅是政府其中一個主要收入。樓市下跌了幾年,無論是地價、印花稅也雙雙受牽連。提高這上限是利民的,惟同時也會影響政府收入,特別是在政府財赤嚴重的時期。當年出售公屋單位的主因是政府財赤,一如發展商出售車位一樣,平日大多數時間是不賣的,除非是需要現金流的時候。因此,無論是出售公屋、把印花稅100元上限擴至600萬或800萬元物業,是政府稅基的問題,這稅基一直沒有處理好。
吸納海外學生 宿舍乃樽頸位
施政報告的一個亮點,是加強「留學香港」品牌。香港的大學努力耕耘了數十載,在中西交融下,這個城市有5所百強大學。增加海外留學生學額比例至五成,是對的方向。香港要吸納的不單止是來自內地的學生,也應有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甚至是歐美。但宿舍是一個樽頸位——當有不少酒店改為學生宿舍時,會影響酒店房間供應,房價更高,勢更為減低旅客留港意欲,那麼人均消費會更低。另一方面,當很多住宅轉租給留學生時,對樓市是利好的;惟處理不當時,會產生怨氣。如果處理得宜,如大建「北都大學城」,又有大量宿舍,留學生既可付合適居住費用,他們的父母、親友也可以順道來旅遊(可以花上十數萬元學費一年的家庭一定是中產,不會「窮遊」香港吧)。
讀大學的成本相當高,留學生可以由中學開始,成本較低,聞說政府也有向這方面發展。至於創科,不是不做,但「收成」時間相當長。當局可以「兩條腿走路」,即是「留學+創科」。不過,要後者如美國一間科技巨企,發展到抵上差不多是港股的市值時,相信要數以十年時間。
盼望官員責任制非紙上談兵
施政報告有就「部門首長責任制」着墨,但有了制度並不等於實行時會有效。大家也許會記得由垃圾徵費、美斯事件,到最近的採購飲用水、熱氣球事件,對納稅人是相當不公平——公帑花費了,卻浪費了,成效不彰。有賞有罰,相當重要。市民付了「天價薪酬」給公務員,但有個別首長級別人員卻未表現出應有水平,而且帶來大亂,更令其他表現好的公務員受影響。這在內地,一早已被換走;但在香港,高官問責制執行不到位,似乎是說不通的。筆者期望無論是高官問責還是首長責任制,都不是紙上談兵的事情;可以的話,更應該有多點商界人才加入政府,令施政水平可以提升。
兩大課題未解 復蘇或要多等幾年
留學、旅遊、房屋、土地是環環相扣,既可產生收入,又有相關支出。近年香港政府施政欠缺的就是協調——「高才通」帶旺不了樓市,是個好例子,各部門各自為政。如今北都的發展,有特首、司長級官員來協調,如果協調不濟,或個別官員根本追不上,如英超球會有球員表現不濟時,一定會影響香港表現。
香港仍有很多經濟數字未回到疫情以至2019年之前水平:恒指、樓價、零售銷售、餐飲銷售、旅客數字、失業率等。這已是5、6年前的事了,那麼施政報告能夠帶領香港到之前的興旺麼?當部門與政策局之間的協調,及政府稅基兩大課題未有解決時,可能香港又要多等幾年,才可以回到疫前境况。
作者是經濟學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兆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