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洪雯:改革突顯抓大放小 房屋階梯終見曙光

發佈於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發布新一年施政報告,若用一句話來評價,我會說:改革突顯「抓大放小」,房屋階梯終見曙光,值得肯定。

香港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需要跳出現有框框,尤其要「抓大放小」:「抓大」即抓緊大方向,果斷決策,強力推進;「放小」則是在細微層面放鬆監管、簡化審批,提升效率,避免「管理很完美,但經濟失去活力」的情况。

北都跳出框框 提升發展效能

這種改革思路,於今份報告顯現出來。比如,提出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這正是我一直倡導的,讓北都可以跳出現有框框,在增量改革的思路下探索新模式,提升發展效能。

管理架構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3個工作組,掌管發展及營運模式、規劃及發展工作、「大學城」籌劃及建設。這一架構有望能夠抓住北都發展的大策略,解決大問題,比如融資手段創新、推動公私營合作等,並通過法定園區公司來實際落實園區的發展。不過,我關注2022年成立的北都督導委員會和現有的北都統籌辦事處,未來何去何從?

「放小」方面,政府提出簡化行政措施,並在規劃方面積極拆牆鬆綁,包括延長短期租約、直接批地、「按實補價」、分期付款等,以適應北都發展的需求。

施政報告亦把引進產業與規劃建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提出「邊建設、邊進駐」,這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沒有產業,不知哪些企業會進駐北都,私人資本不知如何參與北都發展;而北都遲遲見不到基建和設施,企業也不會來。所以,這兩者必須齊頭並進。

房屋亦是我關注的重點。報告在積極增供應的同時,強調豐富置業階梯、促進市民向上流動,可以說房屋階梯終見曙光,回應了我這4年來的倡議。未來我希望可改革長遠房屋策略,提出自置居所比例目標,並為公屋總量封頂。

我一直建議政府提升資助出售房屋的數量和質素。施政報告指出,居屋供應在未來5年比本屆政府上任時的5年期增加約50%,協助夾心階層置業;新居屋綠白表比例由「四六比」調整至「五五比」,加快公屋居民向上流動,也加快公屋流轉。

另外,過往資助出售房屋與公屋的面積相差不遠,未能吸引市民踏出公屋。我樂見政府今次承諾提升居屋和綠置居較大單位的比例,更貼近市民實際需求,讓市民「住大啲、住好啲」,吸引他們踏出公屋。尤其創新的是,容許居屋在滿足一定條件後出租給夾心階層,這一點出乎我意料。

再者,縮短居屋禁售期,不單可增加居屋市場流動性,亦有助居屋業主往上走,適時轉投私人市場,這正是房屋階梯應有的功能——讓市民能夠一步步向上走。

我亦支持政府推出「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容許年滿60歲並擁有單位10年或以上的業主,於第二市場出售單位後毋須補價,購買較小或較偏遠單位,讓長者可獲得額外現金作生活費。這項措施充分體現本人一直倡導的「養房防老」理念。

「留學香港」 需平衡四大因素

政府將專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資收生上限增至50%,反映政府銳意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決心。然而,打造「留學香港」品牌非單純增加非本地生學額,需同時平衡4個因素:大學的教育資源承載能力、財政可持續性、收生質素,及優先照顧本地生,尤其各學科和學生宿舍都應充分照顧本地生需求。

金融方面也有驚喜,我一直大力推動的知識產權融資、航空金融、文創藝體投融資體系,這次也有不同程度的着墨。這些方向,既能拓展金融業縱深,又有助產業多元發展。

總體來說,這是一份有創新、有突破的施政報告。我期待之後的落實。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