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書人書陣:饒玖才先生留給港人的公共財產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輩喜歡本地生態史地的,應該有這一張書單:小學時是葉靈鳳《香港方物志》及《香港滄桑錄》,中學看《野外》專欄、魯金、朱維德,大學看梁濤編的《香港掌故》系列、蕭國健、饒玖才。

當中有部分為報刊雜誌稿件,讀者要求不高,寫的比較馬虎。當自己讀書更多、開始細思慢想,常懷疑當中一些說法。唯有饒玖才先生的作品讀得最心安理得,因為他的論述一如其人穩重踏實,不是自己親身見聞不錄,未見聞的或根據古代博物之學,或現代專著,用平易近人、條理分明的句段,再現一個天天會見的地名、每周會吃的一種蔬果、不時飛入屋中的一種昆蟲,以及背後的奇聞趣談、科學原理、人文歷史意蘊。

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先生會因自己好奇心就該主題自擬難題,自行求解,清楚交代解難步驟及方法;或會就同一主題其他作者的說法,提出反駁並行論證。這不就是中小學界鼓吹40年,但未見果效的專題研習小論文的示範嗎?

「科學小品」助考試訓練

如果要為饒先生這一批作品的文類貼標籤,魯迅提倡的「科學小品」,周作人的《草木虫魚》及故鄉風物系列,有可比性。周作人在五四後不再鼓吹什麼主義,大力推薦英國牧師Gilbert White的《塞爾彭自然史》,內容是對家居附近動植物的長期觀察,及考察社區一些古蹟古物的記錄。魯迅在五四前是博物學助教,曾到過離家不遠的大山及濕地觀察動植物,寫作野外日誌;任職教育局時,到禹廟考察,也寫下觀察及心得,生命情調跟Gilbert White沒兩樣。成為五四青年導師寫出一批揭露人類劣根性的小說後回歸博物人生,在最後歲月辦《太白》雜誌主打「科學小品」,遺願是三弟周建人譯出法布爾《昆蟲記》。為何文學革命大將、頂級知識分子兄弟,最後都對焦科學/博物學小品?因為這是中文最缺乏也需要的文類。

所欲這種文章不容小覷。饒先生的作品最被當權者重視的一次,是他寫海龜的一篇科學小品,被用作TSA考試中文科閱讀篇章。我問過先生考評局有沒有感謝他,他說完全不知道有此事,沒有人聯絡過他。我又見過考評局在公開試題的網站,沒有顯示一篇文章任何一字,聲明是因為沒有取得該位中國作家的授權。

我譯注《野外香港歲時記》用得最多的是先生的兩部作品《香港方物志》及《香港舊風物》,連同啟蒙我地名知識的的《香港地名探索》,在30至20年前出版後,都沒有再版,在書店絕迹。問公共圖書館借,因為書本破舊早已註銷。這不啻是一大香港人集體損失。說不定藏有這些絕版書的中文老師,下次呈分試會用來出說明文題目。如果再版一定會暢銷,因為會被關心考試的家長們搶購。

常識科教師的難點是訓練科學素養,中文科教師的難點是說明文理解及寫作,負責專題研習或自學能力的教師的難點是學生沒有自選專題及寫小論文的興趣和技巧。饒先生著作對攻克這難點,都有重大的參考債值。

建立地方感的資源

在下曾為多班生態導賞員講解香港史地,用了饒先生很多資料,因時間有限,我會調查一下大家的已有知識及興趣所在,不想講大家耳熟能詳的。想不到大部分都是知之甚少。最深印像是有中年女生說,所說的每件香港史地都很有趣和有意思,都是從來沒聽過的!

第二句使我心戚戚然,之後變自然。回顧自己的中小大學教育,的確沒有任何有關香港史地的內容。如果自己不找第一段列出的課外書來看,也會變成這位女生一樣。而這書單沒法與武俠愛情小說、外國旅遊、心靈雞湯競爭,大部分只印一次即是一二千本。香港人有生態史地知識的總人口,有數得計。

第一句使我心情轉佳,之後認為理所當然。

Rachel Carson 1952年在雜誌Woman’s Home Companion撰短文Help Your Child to Wonder,身故後出版社在1965年以書名The Sense of Wonder獨立出版。此書風行至今,影響力不下於作者另一名著《寂靜的春天》。該文提倡,有生態史地熱情與知識的成年人,對沒有這方面經驗的兒童或新人,進行啟蒙。文中有描述兩者互動的金句:

觸發學生對美的感動,邂逅未名方物的驚艷;憐愛與傾慕之情油然而生,便要求知。一時感悟,情義終生。

她的倡議及金句,之後被人轉化為動人標語:

追根究底,我們只會去保育我們珍愛的事物;我們之所以珍愛,是因為我們理解;之所以理解,是因為受到教導。

這標語廣見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環保機構,大家外遊時不妨找找看。

採用本地生態及史地為教材,是美國一種新興的教育趨勢。Matt Sanger(1997)論文提到:

地方感或地識(Sense of Place)是一個人對其所生活的地方因親身體驗其物候、社區、歷史而建立的親密經驗。地方感教育是人文與自然元素的一場對話。

中年女生因何覺得香港史地都很有趣和有意思?因為有熱心人令她感動、驚艷,儘管她日後沒有去當導賞,亦因理解而珍愛而保育香港生態史地,與之建立親密經驗。這都來自饒先生的教材。

美國近年把「地方感教育」發展成「地方為本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與之前在香港也曾突然大名鼎鼎的的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可持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融合。其共同特色是,放下教科書,走出教室,首選校園或鄰近社區、城鎮獨特歷史、環境、文化、經濟、文學、藝術為教學資源。學生對哺育其成長、為其扎根之處的社區,建立地方感,不再為外來要求、不再為滿足他者意志而學,而是為了發自內心的興趣與志向而學,建立正確的求知態度,掌握與求知技能,好去準備接通更廣更深,超越地方局限的學問,反過來又加深對地方的了解,進而有貢獻及轉化地方的可能。

熱愛香港,投身鄉土研究的饒先生,作品有7大主題:1香港地名,234漁、農、林業發展、5野外動植物(自然史)、6食用植物(自然史)、7風物(前代物產、聚落、風俗文化)。他所有作品,就是放下教科書,走出教室,進入校園鄰近社區的教學資源,都能幫助學生建立地方感,是有志推動地方為本教育的香港教育家的重大資源。我本身獲益良多,也希望更多人享受到先生的遺產。

文、圖˙彭玉文

編輯˙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