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夏雙周:憤怒的尼泊爾

【明報專訊】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北與中國接壤,其餘三面與印度為鄰,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並且是世界登山愛好者的觀光勝地。惟大部分時間,人們不會意識到這一內陸國家的存在。一旦媒體開始聚焦於尼泊爾,通常是該國有事時,比如1990年的民主運動,2001年王儲用槍射殺包括國王和王后在內的多名王室成員後自戕,以及一度愈演愈烈的共產黨毛派的叛亂。這一次尼泊爾再度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則是因為自9月4日開始發生在首都加德滿都的街頭暴力抗爭。
9月8日是一個轉折點。由於警察的鎮壓手段不斷升級,年輕人抗爭的暴力程度亦隨之提高。至今51死,逾千人受傷。儘管政府宣布取消社交媒體禁令,但針對高官的暴力示威愈演愈烈。剛從中國參加完9‧3閱兵回國的總理奧利首當其衝,其官邸被燒,黨部被縱火。他已宣布下台,倉皇出逃。前總理亦遭暴打,住所陷入火海,夫人被活活燒死。國會議員被示威者包圍,依靠軍方出動直升機才得以逃脫。加德滿都地標建築希爾頓飯店,開業僅一年,亦付諸一炬。
以Z世代的方式開始
與尼泊爾歷史上的歷次暴力事件不同,這一抗爭被媒體稱為「Z世代的抗爭」。加德滿都年輕人的抗爭,始於政府禁止使用某些社交媒體,冒犯了這些伴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長大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尼泊爾政府早前要求,26家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Instagram、X、YouTube、TikTok、微信等,必須在8月28日前完成註冊,並刪除其中一些不實內容,否則將無法在該國繼續運作。結果,在該國擁有1400多萬用戶的facebook、360萬用戶的Instagram、佔有社交媒體市場6%份額的X等因未完成註冊而被停用。對於年輕人來說,社交媒體不止是娛樂,更是日常分享信息的主要平台,聯繫在海外打工親友的唯一方式,還是兜攬生意的重要渠道。憤怒的年輕人於是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解除禁令。其實,反禁令不過是他們抗爭的起因而已,他們對於官員的不滿情緒醞釀已久。
腐敗與貧困才是主因
腐敗是尼泊爾的社會痼疾,尤令民眾不滿。官方宣稱,社交媒體不註冊即禁用的目的有三——要求社交媒體向尼泊爾政府納稅,減少網上的假新聞及仇恨言論,以及防止網絡欺詐及其他犯罪活動。但真正的原因,是意圖禁止國人接觸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所謂「尼泊爾娃娃」(Nepo Babies),即「官二代」、「富二代」奢侈生活的信息。那些被曝光的畫面,真假難辨,卻激怒了這個貧窮國家的民眾。年輕人認為,政府官員貪污腐敗,與家人窮奢極欲,卻對老百姓漠不關心,嚴重的裙帶關係令尼泊爾被少數幾個精英家庭控制,普通人沒有實現社會階層上升的空間。民眾的抱怨並非空穴來風。根據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2024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數,尼泊爾在180國家及地區中排名107位。同時,2024年該國的青年失業率高達20%,人均年收入僅1400美元(約10,920港元)。學校缺少資金,醫院設備陳舊,通貨膨脹嚴重,生活艱難。反對限用社交媒體不過是社會抗爭的導火線而已,猖獗的腐敗和普遍的貧困才是深層次原因。
結構原因
儘管突如其來伴隨着暴力的政變在尼泊爾的歷史上經常出現,我們仍應注意到那些未必劇烈,卻影響大多數尼泊爾人生活的長期因素。換言之,儘管尼泊爾現政府應該為貧困問題承擔重要責任,但現政府不是唯一的原因。
直到今天,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尼泊爾仍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工業化程度較低。除了旅遊業,相當一部分年輕人不得不離鄉背井,到中東、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做地盤工人或從事農業勞動,這也是他們離不開社交媒體的原因。自1980年代起,尼泊爾逐漸從最初的糧食出口國變成進口國,嚴重依賴來自印度的食品。造成這一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急劇增長。1954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其時尼泊爾的人口為840萬,1991年已增至1850萬,到2024年,已高達近3000萬。人口在增加,可耕地面積和方便易得的林業資源都在不斷減少。
人與環境之間的緊張,並非源於現代化,而是尼泊爾人幾百年來一直靠山吃山,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的結果。而高出生率既是國內衝突減少和現代醫學進入尼泊爾導致死亡率下降的結果,亦是人們對於貧窮的自然反應,即愈是貧窮的家庭,愈會選擇多生子女。因此,目前的狀况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應尋找單一的原因。
缺少透明度
尼泊爾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後,基礎和生活設施建設上得到中方的大力援助,但由於政府利用中方貸款缺少透明度,反而引發社會不滿,這是一個新現象。因為地處印度與中國之間,尼泊爾在歷史上一直是多種文化接觸交流之地。同時,因為尼泊爾橫跨「漢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令其一直以來都不得不作為中印之間的緩衝國。19世紀中葉前,大清帝國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勢力與英國東印度公司旗鼓相當時,尼泊爾在大國爭霸中可謂左右逢源。但隨着英國對印度殖民地控制的鞏固,以及中國的日漸衰弱,尼泊爾選擇了與印度結盟。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控制西藏後,加德滿都才開始恢復先前的中立外交策略,但在經濟上主要依靠印度。隨着中國經濟騰飛,尼泊爾開始轉向這一北方鄰國。2015年尼泊爾發生地震,中國政府提供高達2000萬元人民幣的援助,加德滿都開始實行親中政策,令印度不滿,曾一度關閉邊境,造成尼泊爾的食物短缺危機。中尼共建「一帶一路」實行以來,中國在尼泊爾援建了一系列重要項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中國貸款2.15億美元興建的博克拉國際機場。自2023年1月投入使用後,迎來的國際航班屈指可數,主要供國內航班使用。但關於官員如何互相勾結,利用大型基建項目大肆飽私囊,卻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令民眾對官員產生怨恨。
不穩定的政局
尼泊爾作為一個國家,直到18世紀末,才以現在的形態出現。小國廓爾喀(Gurkha)吞併了喜馬拉雅山麓的大部分地區及毗鄰的北印度平原一帶後,將宮廷遷至加德滿都谷地,建立了沙阿(Shah)王朝。1846至1951年,雖然沙阿家族仍在位,但實際政治權力卻掌握在拉納家族手中。作為世襲首相,拉納家族的地位大致相當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幕府將軍。最終,在脫離英國殖民的印度的支持下,王室與倡導現代化的知識分子結盟,推翻了拉納體制,亦放棄了長期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
1950年代,尼泊爾曾嘗試過議會民主制,並不成功。1960年王室遂開始壟斷權力,政黨政治被禁。直到1990年尼泊爾爆發大規模的「人民運動」後,國王才被迫宣布恢復政黨活動,實行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然而,新體制亦未能在中央建立穩定的政府。1995年,尊奉毛澤東思想的「毛派」共產黨要求廢除君主制,揭開持續超過10年的抗爭序幕,其間數以千計人死亡。2008年,尼泊爾國王退位,實行共和。之後,黨派林立,尼泊爾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派)則成為三大主要政黨。但多黨制的民主並未為尼泊爾帶來穩定的政局,更無法解決根深柢固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自2015年引入新憲法後,總理一職只在3名領導人之間輪替,每人通常在位一至兩年,似成一個輪流坐莊的權力遊戲。剛辭職的奧利已達73歲高齡,雙腎移植,仍四度坐上總理寶座。難怪9月8日署名Z世代的致政府公開信如此控訴:「你們承諾了民主,卻給了我們王朝;你們答應了和平,卻給了我們專制;你們將每次的革命都變成自己的退休金計劃。這種循環今天要結束了。」
文˙毛升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