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羅永浩引爆預製菜爭議 餐企依法預製難服眾

【明報專訊】內地網紅企業家羅永浩日前發帖埋怨中國知名連鎖餐飲品牌西貝的菜品,一句「全是預製菜」觸發西貝強烈反彈,西貝創辦人賈國龍親身上陣強調「西貝門店沒有一道是預製菜」,並稱要起訴羅永浩。事件持續發酵,相關話題昨洗版微博熱搜榜。在討論熱潮中,可見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的「預製菜」,其定義並沒有統一認識;而沒有鑊氣、營養流失、價格低廉,是普遍消費者對「預製菜」的觀感,因此「註明預製菜」成為不少人的訴求。
促立法規定餐廳註明預製菜
此次風波源於羅永浩周三(10日)在新浪微博發帖,他寫道,「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現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是太惡心了」,呼籲國家推動立法,強制餐廳註明是否使用預製菜。
現年53歲的羅永浩原是新東方英文老師,曾創辦博客網站牛博網,創辦錘子科技製造手機,欠下8.24億元(人民幣,下同)巨債後靠直播帶貨還清,能說會道,甚懂公關。
羅永浩的帖文迅速發酵,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前日直接到羅永浩就餐的北京中糧祥雲小鎮店,召開現場記者會,表示羅一行人共點了13道菜,沒有一道菜是預製;並稱羅的發帖對西貝商譽造成巨大傷害,「一定會起訴他」,他宣布9月12日起,西貝全國所有分店後廚對外開放,消費者可觀看任何一道菜的製作過程。
西貝亦在網上公布「羅氏13道菜」具體製作過程,網民卻發現當中提到「預包裝牛肉條」、「醬料包」等。該片很快刪除。各地媒體昨紛紛到本地西貝分店採訪,眾多分店廚師現炒現做,但不少被認為坐實「預製菜」,稱西貝演示了災難級公關。
譬如,有廚師長證實部分菜品是隔夜菜,「但不影響口感」;兒童餐西蘭花保質期兩年;羊腿是去年9月生產,保質期還有3天。在一個後廚直播中,負責人稱「我們沒有預製菜」,隨後撕開包裝好的烤海鱸魚原料,向記者展示如何製作葱香烤魚,「這個魚是提前在工廠醃製過的」,保質期18個月,解凍加熱,淋點醬,撒點葱花,就出鍋了。
面對賈國龍和西貝反擊,羅永浩「加把火」連發多條微博,發布10萬元懸賞徵集西貝使用預製菜的「證據」。在昨晚的直播中,羅永浩表示,自己並不反對預製菜,只是想藉此事件,讓預製菜市場透明化。
1988年創立的西貝來自內蒙古,目前在內地擁有近400間分店,覆蓋62個城市,主打中高檔西北菜。
創辦人:預製和預製菜兩回事
這次爭議點之一,是如何定義預製菜。賈國龍一再強調,預製和預製菜是兩回事,預製是提前加工、預加工,而預製菜是成品,「比如做魚香肉絲,如果是在中央廚房炒好、冷凍,到門店加熱出餐這叫預製菜。如果把肉絲切成絲,甚至肉絲過了油,但是烹飪、下料等炒菜流程在門店完成的,這不叫預製菜。」
去年3月,國家市監總局曾發通知,首次明確預製菜是經工業化預加工,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餚。中央廚房製作的菜餚,不納入預製菜範圍。西貝的部分菜品可能未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預製菜。不過,官方定義和標準,與消費者認知有很大落差。「澎湃新聞」引述央視市場研究總經理虞堅指出,中央廚房配送的餐食,不歸類為預製菜,與大眾普遍認知中「帶包裝、經預加工的食品即預製菜」的概念,存在明顯差距,可能難以被公眾接受。他稱,目前輿論的矛盾,在於消費者對餐飲透明化訴求持續升溫。
網民撐提議:反感被騙
內地預製菜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發展迅速,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4850億元。但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未出台,不少人也認為預製菜不新鮮。這次事件中,羅永浩的「餐廳應註明是否使用預製菜」提議,得到很多網民支持。「大家反感的是被欺騙,是花了做現菜的錢,吃到的卻是加熱的預製菜!」一名網民寫道。《環時》前總編胡錫進也表示,「我們大家一個習以為常、又隱憂難卻的生活疑點被這場爭論戳中了。」
明報記者
(熱搜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