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蔡曉瑩:AI時代的文化及創意產業變革

【明報文章】隨着新學年開始,不少師生都將更多與人工智能(AI)相關的工具及知識,融入到日常教學與應用。除了更有效率及規模地搜尋和整理資料,生成式AI工具也重塑了文化產業及藝術創作邏輯,為文化教育及創意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深刻影響了文化產品及體驗的生產方式、文化工作者的角色,乃至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筆者將從「科技決定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兩大學術視角出發,結合具體AI應用案例,探討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科技決定論:
文化產品創作與消費新模式
「科技決定論」這個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Thorstein Veblen首先提出,認為技術的發展是推動社會和文化變革的主要動力;理論根基可追溯至德國哲學家Karl Marx關於生產力與社會結構關係的論述。其核心觀點認為,技術發展是社會變遷的主導力量,技術不僅是工具,而是一種具有自主性並決定社會、文化及行為模式的力量。
在文化創意領域,AI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力量,正改變文化產品的創作與消費模式。AI工具如DeepArt、LMArena、NVIDIA Canvas等,能夠將簡單的圖像或文字提示,轉化為用戶可簡易生成的影像,降低了創作門檻,提升了生產效率。AI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應用,也開始普及:Suno、Flow Machines等系統,能夠根據不同音樂風格自動作曲,並被用於電影配樂和廣告音樂製作。影視行業則利用AI編劇和自動剪輯技術,像是由英國導演Oscar Sharp和美國紐約大學AI技術研究者Ross Goodwin共同創作的Sunspring,就是神經網絡自動生成科幻實驗短片的案例,以AI嘗試重塑電影製作的可能性。
正如現代科技決定論的重要代表學者Marshall McLuhan所言——「媒介即信息」,AI科技作為媒介本身,就重新定義了人類感知與社會結構。若我們以其論點應用至觀察文化產業結構的轉變,AI不僅令創作流程自動化,也促使文化勞動向新形態轉變。
使用與滿足理論:
文化工作者與消費者的選擇和互動
另一方面,「使用與滿足理論」由美國傳播學者Elihu Katz提出,主張受眾是主動的媒介使用者,會根據自身社會和心理需求選擇媒介,並從中獲得滿足;強調人們「用媒介做什麼」,而非「媒介對人們做了什麼」。在此語境下,該理論更強調文化工作者與觀眾對於AI工具及內容的主動選擇和互動。AI工具的廣泛應用,使創作者能夠靈活運用生成式AI(如Midjourney和ChatGPT)來激發靈感和高效創作;消費者則透過個性化推薦系統,得到符合其偏好的文化內容,形成更為多樣和互動的文化生態。
如在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AI被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和數字技術發展。部分博物館及文化機構透過AI,推動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化傳播和年輕群體的文化參與。文化遺產管理的機構,通過AI修復和3D重建技術,使敦煌壁畫、故宮文物等得到創新性的保護與傳播。AI生成式的虛擬人像和互動媒體應用,如韓國虛擬主播和Meta AI Avatar,則開創了生成式娛樂與商業的新市場。
對策建議:政策制訂與產業合作
AI技術應用,為文化產業帶來巨大機遇——創作門檻被大幅降低,似乎使文化更民主化、多元化;加速產品開發流程,提高了市場響應速度和靈活性;傳統文化融合AI技術,實現數字轉型,既保護又豐富了文化資產,更促進了跨界融合,激發創意新形式和市場新需求。
然而,AI的崛起也伴隨諸多挑戰:版權與知識產權歸屬的法律界定,仍不明確,生成內容的權利保護成為爭議焦點;創意過度依賴算法,可能導致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人文深度與靈魂;文化工作者面臨職業焦慮與替代風險,這對勞動市場和創作者的創意及人文精神,提出嚴峻考驗;假新聞、深偽技術等濫用,危害文化真實性與社會信任。
面對這些挑戰,政策制定者和業界應同步推動AI創新與倫理規範建設。政府應鼓勵「產學研」合作,提升文化工作者的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並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保障創作者權益。同時,推動文化產業中「人機協作」模式,關注文化勞動者的職業轉型和心理支持,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創意生態系統。學術界則需持續深入研究AI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多重影響,為社會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教與學發展中心(教與學發展部)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曉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