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鄧飛:從數碼足迹探究青少年自殺成因

【明報文章】香港近年的青少年自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明報》早前報道,今年上半年已有17名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身亡,數字令人震驚。有學者指出,香港缺乏對自殺成因的系統研究,難以制定有效對策。現行支援系統雖「不俗」,卻多側重於「補安全網」,僅能防止「災難」發生,而非從根源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况下,我們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尤其當今青少年與生俱來屬於「數碼網絡原住民」的一代,因此有必要從「數碼足印」尋找線索,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從而提出更具前瞻性的介入策略。
重建個案時間線與心理歷程
國際上,研究者和執法機構已開始利用青少年的網絡數碼足迹(社交媒體內容、搜尋紀錄等)重建自殺個案時間線與心理歷程。英國2014至2016年的10至19歲自殺個案研究顯示,24%亡者生前有「與自殺相關的上網經驗」,常見行為包括搜尋自殺方法(13%)、在線表達輕生意念(10%)、遭受網絡欺凌(5%)。荷蘭「心理屍檢(psychological autopsy)」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對青少年有雙面影響,既可能帶來依賴、誘發模仿、加劇絕望,也能夠提供同儕在線支持與復元經驗分享。
在群體層級預警監測方面,美國2010至2021年研究利用Google搜尋趨勢,發現特定「傾向自殺(prosuicide)」網站關鍵詞搜尋量上升,與同期或其後某些自殺死亡類型增加存在關聯;後續研究校正指出,其與自殺未遂或自我傷害住院率相關性更為穩定,可作早期預警參考。
死因調查實務上,北美將社交媒體和數位內容納入自殺鑑定程序。美國芝加哥庫克郡(Cook County)法醫辦公室回顧案例發現,這些資訊有助釐清死者最後出現時間、死亡方式及意圖動機,法醫專業指引也將其列為必要證據。此外,美國有創新數據來源建設,如馬里蘭大學「OurDataHelps」專案,建立「數據捐贈」管道;「Black Box Project」鼓勵家屬提交亡者手機以取證。
須注意的是:數碼足迹研究有局限,不能保證回答所有因果問題,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且裝置未鑑識或刪除紀錄,會導致重建不全,需結合線上線下資訊審慎分析。不過,有這方面的分析總比忽視來得更全面。另外,AI(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普及,帶來新議題:美國加州一名16歲少年長期向ChatGPT傾訴,得到自殺方法指導與遺書建議後自殺,其父母控告OpenAI。AI聊天紀錄也成為誘發輕生的新成因。
香港面對的挑戰
相比國際,香港運用數碼足迹理解青少年自殺成因,仍處起步階段,面對多重挑戰。
首先,資料蒐集與分析體系不足。若欠缺全港性的青少年自殺個案資料庫,或數碼證據蒐集機制,則難以全面反映風險譜系。
對於本地青少年常用社交媒體,似乎並無官方渠道取得危機信號,相關討論多着眼預防網絡成癮;對已發生的悲劇個案,缺乏微觀層面的方案研究。尤其是若逝者無留下遺書,同時又排除了刑事成分的話,很可能就沒有再從心理學、行為學等專業角度,去提取和探究分析逝者網絡社交媒體上的數碼內容,從而深度還原其走向極端的心路歷程。香港也曾經成立專責委員會,研究青少年自殺問題,惟未深入個案成因,宏觀結論不足以取代個案的深入剖析;不結合數碼足迹,就難以深入了解具體的個案成因,難以找出所有個案之間是否存在共性。
其次,倫理與隱私的顧慮仍然頗大。香港社會對調查逝者私隱持謹慎態度,家屬悲痛中不願孩子生前網上內容被過度審視,擔心輿論指摘或侵犯隱私。研究者可能面臨調查與保護隱私的兩難。
三方面着手 引入創新對策
面對青少年自殺這一複雜且敏感的議題,香港需在保障隱私與尊重倫理的同時,引入科學研究視角下的創新對策:
第一,參考北美經驗,將數碼遺留資訊納入死因研判程序,同時建立嚴格保護隱私框架,資料僅用於分析研究,建立標準化裝置鑑識與數碼證據調查流程。政府在獲家屬書面同意後,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青少年自殺逝者的數碼裝置做資料備份與提取關鍵內容。於海外案例中,數碼足迹已多次證明有助釐清死亡時間、方式與動機。這不僅能夠豐富每宗個案的調查內涵,還可累積形成本地自殺個案的數據庫資源,尋找在數碼網絡時代的箇中規律,以便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第二,搭建網絡內容風險監測平台。香港可聯合科技企業、學術單位與公益組織,共同建立一個青少年網絡安全情報平台,監測本地互聯網上與自殺相關的公開信息量變化,定期匯報關鍵詞搜尋趨勢、討論熱度及可能的高風險信號。例如,匿名蒐集分析香港地區在搜尋引擎上查詢自殺方法、輕生念頭等關鍵詞的頻率,同時關注社交媒體上出現的相關帖文數據;一旦發現某段時期內相關指數異常升高,平台可即時通知有關部門及早留意,從而於群體層面實現自殺風險的早期預警。
第三,進一步完善對青少年網絡行為與心理的輔導和教育工作。沒有成熟的理論研究,就沒有專業的實踐指導。要減少青少年自殺悲劇,就需分析探究在生命逝去之前的一切線索。網絡時代的最重要線索是數碼足迹,而非僅僅在現實世界的足迹。針對青少年自殺個案的數碼足迹研究,能夠更精準掌握青少年網絡行為、心理變化和價值觀建構的變化規律,從而為前線教育工作者和專業輔導人員的工作實踐,提供更全面到位的理論指導,及早發現隱憂,適時介入輔導。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