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兆輝、蘇穎欣:改寫對自殺的陳述——共建更安全社區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天是世界防止自殺日,2024至2026年主題為「改寫對自殺的陳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呼籲大眾共同扭轉社會對自殺的誤解,鼓勵有需要者積極尋求協助。這個工作固然需持續推動,但我們更希望藉今天這個日子,感謝各界一直以來的努力,紀念那些我們失去的生命,並向經歷喪親之痛的人表達支持與關懷。

無聲危機 持續擴散

自殺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公共衛生危機。據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自殺。香港情况同樣令人深感憂慮:過去3年間,本地自殺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本地自殺死亡人數約1000(CSRP, 2025);年輕人自殺率仍維持比以往較高水平。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戛然而止的人生,以及身邊親友難以承受的悲痛。研究顯示,每宗自殺個案平均會對至少10人造成深遠負面影響(Kaleidoscope_Dev, 2025)。

然而,真實的影響遠超於此。上述數據尚未包括曾萌生自殺念頭或企圖自殺的人。據一個研究指出,近10%年輕人表示於過去12個月內曾出現自殺念頭,3%更表示曾有自殺行為(Lu et al., 2024)。這些數字提醒我們,這場無聲的危機正持續擴散,亟需社會共同正視與積極應對。這也不是本地獨有的問題,而實在是全球的挑戰。

自殺的背後原因,往往極其複雜且多面向。本中心(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顯示,家庭與學校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最常見;財務壓力及人際關係困擾,則較常出現於年輕成年人之中;至於較年長成年人,則更多面對健康衰退與家庭結構變動所帶來的挑戰(Hsu et al., 2023)。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家庭關係是貫穿所有年齡層的關鍵因素。一個能夠提供情緒支持與連結的家庭,是很重要的保護因素;相反,缺乏家庭支持,或有家庭衝突,則會加劇個人心理壓力和焦慮。

當前不利的經濟環境、失業率上升,令情况雪上加霜。經濟困難所引發的不僅是債務問題,更往往伴隨着拒絕求助的心理障礙、「面子」與社會觀感的顧慮,以及日益緊張的家庭關係。近期數宗涉及謀殺或自殺的悲劇事件,其背後的複雜成因引起社會極大憂慮,並引發深切的倫理討論。保護兒童的生命權益,至關重要。同時,我們亦應了解在這類極端案件中,加害者本身往往也承受着難以言喻的痛苦、不被接納,實在需要有效的支援和及時介入。標籤化與指摘,無助解決困局。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為處於困境中的人帶來出路、擁抱希望,勇敢面對明天,希望就在轉角處。

另一方面,學生群體中也出現特別令人憂慮的趨勢:在新學年開始前的自殺案例,有所增加。我們希望學校能夠積極推動朋輩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從而建立更具包容性、對自殺更為警覺的安全校園。同時,營造愉快的校園環境、增加學生對校園歸屬感,將有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不應被動等待受困者求助

在高壓的城市生活裏,維持良好精神健康是一個持續挑戰。許多面對壓力的人不知應如何求助;而願意主動尋求協助的人,仍屬少數。因此我們需共同建構一個對防止自殺更為安全的社區,讓每一個處於困境中的生命都能夠得到支援。

我們不應再僅是被動等待受困者主動求助,而是積極主動接觸。研究指出,大多數經歷自殺念頭的人,往往會透過行為或言語中一些細微變化,發出「求助邀請」。透過學習辨識這些信號,我們可以鼓起勇氣,直接詢問「你是否正在考慮自殺」,藉此開啟一段可能拯救生命的對話。過去一年,本中心持續推行「safeTALK」培訓,旨在鼓勵早期發現與及時介入。這類培訓的關鍵,不僅在於學習某個特定技巧,更在於培養一種願意用同理心傾聽,並且及時回應以保障他人安危的心態。

實證研究明確指出,公開討論自殺並不會誘發自殺念頭;相反,它能夠為那些在孤獨與沉默中掙扎的人提供一條生命線,賦予他們坦誠面對自身處境的信心與勇氣。

需要每一個人成為「守門人」

構建一個對防止自殺更安全的社區,是整個社會共同責任。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承諾、捐助者持續支持,更需政策層面積極介入。香港精算學會最近一個研究顯示,20至39歲人壽保險投保人的自殺死亡人數有所增加(ASHK, 2025)。我們有需要深入探討現行12個月「豁免期」(exclusion period)政策與自殺率之間的潛在關聯,目的是降低因財務壓力而引發的「保險賠償的相關自殺」風險。

同時,推廣家庭友善的工作場所政策,也至關重要。正如平機會所倡導,透過更彈性的工作安排支持照顧者,有助緩解他們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的壓力。在學校,我們需要賦能教育工作者,提升他們開啟困難對話的信心與能力,從而及早識別並支援有需要學生。

建立這樣的一個社區,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成為身邊朋友、家人與同事的「守門人」,以同理心與關懷彼此守望,在需要時伸出雙手。只有通過社區各成員的共同協作與承擔,才能夠真正編織出一張可以接住每一個生命的安全網。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刻,讓我們攜手努力,確保援助與希望是觸手可及。我們深信只要齊心同行,必能改寫沉默與絕望,構建一個真正珍視每一個生命的社會。

參考文獻:

(1)ASHK. (2025). Hong Kong Assured Lives Mortality 2022.

(2)CSRP. (2025, Jun 8). Statistics of Suicide Data in Hong Kong (By Year).

(3)Hsu, et al. (2023). A network approach to understand co-occurrence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reasons for suicide: a territory-wide study using 2002-2019 Hong Kong Coroner’s Court report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36, 100752.

(4)Kaleidoscope_Dev. (2025, Feb 20). Mental Health & Wellbeing and Suicide Prevention. Champs Public Health Collaborative.

(5)Lu, S., et al. (2024). Why suicidal thoughts may not lead to suicide mortality among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SSM-Mental Health, 6, 100346.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蘇穎欣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經理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兆輝、蘇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