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灣區熱搜:港心理師研機械寵物 陪伴撫情緒 機械人引進專業領域 助蒐數據不介入輔導過程

發佈於

【明報專訊】機械人熱潮除了席捲工商行業,怎樣引進到心理健康等專業領域也受到關注。慧心(深圳)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慧心教育)致力於心理諮詢輔導,董事長鄭嘉慧伙不同背景的成員合作研發基於動物形態的「心理陪伴機械人」,盼能填補心理諮詢師缺席時的撫慰需求,為諮詢者提供日常陪伴,並記錄情緒變化等數據。鄭嘉慧稱,研發過程困難重重,如資金、數據、私隱和法律等難題,但強調不會讓機械人介入諮詢過程,因面談的眼神、手勢等肢體動作,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撫慰是AI無法替代。

明報記者 蔡宛均

來自香港的鄭嘉慧因自身經歷(見另稿)從投資人轉行至心理行業,並於2019年創立慧心教育,公司專注於心理教育,與教育機構、企業和社區等有合作項目。直到去年團隊在機械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鄭嘉慧遂帶成員到香港養老院調研,「我本來對機械人非常有牴觸,如果有天我站在天台上,機械人會來救我嗎?」調研後她發現,雖然機械人沒有溫度,但仍可讓護工從部分基礎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從而擁有更多與長者相處的時間。「我就想,如果讓機械人代替我們,陪伴諮詢者在諮詢室外的生活,同時採集他們的情緒等數據,是否能更好地推進心理諮詢過程?」

避免「恐怖谷效應」不用人形

於是鄭嘉慧啟動了心理陪伴機械人項目,為避免「恐怖谷效應」,即人形機械人與真實人類過於相似,反而讓使用者感到不適,團隊一反當下「人形機械人」熱潮,選擇以動物作為機械人外觀。「動物形象天然具備親近感,更容易拉近距離。」鄭嘉慧表示,機械寵物定位「有溫度的陪伴」,功用包括諮詢前後的安撫、陪伴及記錄情緒,但不會直接參與心理諮詢師與諮詢者的諮詢過程,「這樣的定位能夠彌補治療犬及心理諮詢師資源的短缺,同時能為心理諮詢提供更全面的參考數據」,但她強調機械人沒法代替心理諮詢師,因人與人的交流及情感撫慰是AI無法比擬。

為道德把關放慢研發

「摸貓尾」蒐心跳血壓

雖然市面上已出現聲稱有陪伴撫慰功能的機械寵物,團隊卻選擇放慢研發節奏。鄭嘉慧說,因他們研發的是專業用途的產品,而心理健康是一個攸關生命的行業,不能為趕推出而不守底線,「如果只是噱頭,很快會被市場淘汰,這類產品需要時間沉澱與道德把關」。據慧心教育產品經理黃曉慧(圖)透露,產品目前處於數據收集與模型測試階段,僅內部推出第一代仿真模擬小貓,在毛絨尾巴內裝有壓力薄膜傳感器,通過使用者和尾巴的互動收集心跳、血壓、呼吸等數據,「此舉代替攝像頭,避免觸及私隱問題及降低防備心理,同時毛絨觸摸會讓人體產生催產素,互動時候就有放鬆紓緩作用」。

進度緩慢也因為團隊同時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資金,公司投入了200萬元人民幣仍不足,不過鄭嘉慧表示資金還不算最大問題,可透過貸款、申報項目等方式處理,反而是數據和私隱等法律問題和技術瓶頸,短期內難有辦法解決。黃曉慧解釋:「數據收集與使用必須合規,否則可能帶來法律與道德爭議。其次,如何讓機械人展現有溫度的交流,如何分析異常行為、避免算法偏差,也是技術難點。」

法律技術成挑戰 推廣遇兩難

此外,鄭嘉慧認為不同地區的市場環境也為產品商業化帶來限制,香港市場小,積累個案進程慢;內地市場需求雖大,但行業的急速發展過程及市場變化使得推廣難度更大。鄭嘉慧自2016年踏入內地心理領域後,發現行業存在諸多缺乏資質或無底線的從業者,導致部分公眾對心理服務存疑,「但現今在內地多年經驗加上香港市場規管相對規範,未來可能會選擇香港作為產品試點地」。

望突破「單人諮詢室」限制

儘管挑戰重重,團隊仍有清晰規劃。鄭嘉慧稱下一步望突破「單人諮詢室」的限制,透過陪伴機械寵物結合團隊研發的微信小程序「快樂共創圈」,創造群體治癒環境,讓不同個案能線上線下共同互動。此外,慧心教育將繼續發展線下心理服務,累積更多數據與資金反哺研發;應用程式亦會持續改善,並計劃再度申請數碼港相關項目資助,爭取資金支持。

鄭嘉慧表示,心理陪伴機械人並非一時之作,而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我們希望這個產品能夠在社會上發揮積極作用,但仍需要從業者的專業自律、政府的制度支持,以及公眾對新技術的理性看待。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同時具備,產品就無法真正落地」。

(深圳機械之城系列三‧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灣區熱搜:「投資冠軍」變「知心姐姐」 親身經歷促使轉行 (2025-09-10)

灣區熱搜:涉數據私隱 律師籲遵「最小必要」避觸法律紅線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