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全運廣東場館原地升級 翻新舊場館 研賽後予公眾使用

【明報專訊】粵港澳全運會離開鑼尚餘不足3個月,3地已密鑼緊鼓籌備當中。為奉行今屆3大辦賽要求之一「簡約」,今屆廣東賽區超過90%比賽場地為現有場館再「升級改造」,包括翻新部分經歷大賽「洗禮」的舊場館,以及另有場地已構思全運過後如何開放公眾使用,得以可持續發展。
明報記者 余瑋 廣州直擊
全運廣東賽區執委會聯絡部副部長、省委港澳辦副主任張志華昨在廣州向香港傳媒分享籌辦全運及殘特奧會準備情况,歸納3個字「新、大、多」,分別指今屆首次粵港澳3地承辦,預計有全國3.6萬名運動員及4.5萬名義工,參賽運動員超去夏巴黎奧運的1.05萬人,全運及殘特奧會分別有57及46個比賽項目屬歷屆規模最大,以及賽事分布19個城市,因而不建集中選手村。
科技融入辦賽 機械人傳火炬
今屆105個比賽場館有89個在廣東,香港和澳門佔9和7個。張志華稱廣東賽區比賽場地超過90%為現有場館再升級改造,如11月9日舉行開幕禮及田徑場館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增設導航系統助觀眾在可容納8萬人的場地找到自己座位,又透露火炬傳遞其中一棒由機械人負責,並通過智能通關人臉識別等技術,確保公路單車賽等跨境賽事選手和觀眾過關流程順暢。
簡約不建新館 改造考慮全運後用途
全運廣州賽區執委會副主任、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出席另一活動後向港媒談及,今屆辦賽要求之一講求簡約而不建新場館,舉行全運及殘特奧會開幕禮的廣東奧體中心及天河體育中心,早於2001年及1987年全運已使用,「場館不怕老,我們用少量投入把它們提升,引發新活力」,如在天河體育中心外有跑道供市民跑步,「天河體育中心經過幾十年後會做大型演唱會和嘉年華,基本已和周邊街區融合,所以體育場館是大型體育賽事留給主辦城市的寶貴資源」。
廣東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將舉行全運跳水及男子水球項目,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奧體中心改造項目經理黃光銳稱,跳水館為2010年廣州亞運興建,有4300個座位,今次只作修繕外牆、跳水台,翻新機電裝置等,並改造水處理系統採用活性濾料,去年5月動工於去年底完成改造。
全運過後部分場館將會開放公眾以可持續發展,黃光銳舉例,奧體中心內的賽事執行指揮中心,完賽後將改造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中心2樓的封閉平台,事後將拆掉木牆變成半戶外空間予市民跑步或做運動,「我們前期設計改造時,已考慮場地在全運後怎麼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