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化身守門員:「情緒教練」5部曲 做子女最佳支援

【明報專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理應是他們的重要支援,但很多時,家庭偏偏成為他們的壓力來源,導致小小腦袋不斷累積負面情緒,甚至萌生自傷或自殺的念頭。黃家盈(Shirley)說,綜合不同研究分析及親身臨牀個案所見,會作出如此激烈行為的學童,本身一直與家人溝通不好,「這不等於父母不疼愛他們,父母是愛、是關心的,只是用上不對的方式,導致大家的溝通一直無效,甚或引起衝突」。
學業問題,經常是親子摩擦的來源。Shirley稱,本港家長普遍緊張子女成績,總希望他們專心讀書,考上大學,好使將來找到好工作,生活得到保障。因此,若孩子表現未如家長所願,例如經常打機、外出玩樂,父母很多時會極限施壓,嚴格如限制他們上網或採取「門禁」,但這些舉措,往往適得其反,更會破壞親子關係。「我很理解父母的心腸,但成年人亦要明白,孩子的腦袋尚未完全發育,他們只能感受到眼前所見,哪怕我們說上千遍萬遍,他們都是想像不到遙遠的未來。」
惟她同時指出,成年人亦有盲點,總以為「我們經歷過的就是事實」。但其實世界變化得很快,未來的事,未必一定如今天我們所想像般發生,「上一代經歷過香港最繁華的80年代,那時候,他們有很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但來到我們這一代,又是否這樣發生呢?不是啊。世界一直在變化,很多研究都說,現在大學生修讀的科目,將來可能很多都沒有用了,因為那些工種已經消失」。Shirley奉勸父母毋須強迫子女複製前人的路,重點反而是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及專長。
投身學校及社區精神健康推廣工作逾10年的黃麒錄(Louis),也鼓勵家長強化守門人的角色,並以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Gottman提倡的「情緒教練」5部曲,去引導子女從小到大,學習如何調整情緒和解決問題,這對於他們的情緒商數(EQ)有正面影響,長遠有助保持良好的精神健康。
「情緒教練」5部曲包括︰
1. 多為意——細心觀察子女的語言及非語言的情緒表達,若留意到他們發出情緒信號,要主動了解,並引導孩子表達感受。
2. 轉心態——當子女鬧情緒時,勿解讀為「發脾氣」、「跟我作對」,換個角度看,其實他們正在經歷困難,需要處理情緒。家長更可視為與子女溝通、連結和教導的良機。
3. 用心聽——保持開放態度,專心聆聽子女的說話,並以同理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感受,不作出批判或否定。
4. 述心情——孩子未必懂得具體表達感受,可能只是拋出一句「好䒐」、「好煩」,家長可嘗試梳理,協助他們把情緒說出來,例如:「你覺得很煩惱,因為同學不跟你玩,你不知怎樣跟他們相處」。
5. 定限制、同解難——家長要灌輸子女,他們可表達情緒,但就不是所有行為都能被接納,要替他們的行為設限,並一起訂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精神健康:零焦慮迎接開學 不自我批判否定 重燃生命之光 (2025-08-26)
情緒不穩:有效溝通 助孩子釋放內心苦痛免自傷 (2025-08-26)
關鍵一念:理解、接納 走出絕望邊緣 (2025-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