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情緒不穩:有效溝通 助孩子釋放內心苦痛免自傷

發佈於

【明報專訊】從事心理輔導逾10年的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黃家盈(Shirley),除了處理過許多想輕生的學生個案,也接觸過不少自傷的學童,最常見的,就是「𠝹手」。她說,自傷與自殺個案的共通之處,就是當事人當刻的情緒都極不穩定,情感上覺得受傷害、沒有人在乎自己,亦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自傷的人,其實那刻是無想過要死的,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內心有極大的痛苦,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於是通過𠝹手、自殘,把內在的痛外化出來,用身體的痛楚去釋放內心的傷痛。換言之,他們是在找方法,去幫助自己處理痛苦,只是用了一個不健康的方法。」

然而,有自傷習慣的青少年,邁向自殺的風險會較其他人高。Shirley解釋:「經常𠝹手的人,本身對於怎樣去傷害自己並不陌生。雖然在一般情况下,他們是很懂得如何避開一些要害位置,但當有一天,他們真的感到絕望,要徹底放棄時,就會跨越那條界線,整件事便會變成不再是想宣泄痛苦,而是想了結自己的生命。」

面對這類內心充滿掙扎的孩子,Shirley提醒家長,不要單單聚焦在他們的行為上,「在我們的個案裏面,很多時,父母都是知道子女𠝹手的,但不懂得怎樣回應,常常採取責罵、阻止的方式,有些為確保孩子生命安全,索性把他們送往醫院,但在年輕人眼中,這像是被關起來,是一種懲罰」。她強調,青年人陷入情緒黑洞,並非一時三刻的事,而是日積月累的問題,因此,父母不要再使用無效的溝通方式,而是應該耐心聆聽子女的說話,嘗試理解他們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聽見、被明白,並可以通過跟家人傾訴,讓情緒、痛苦有宣泄的出口,不用傷害自己。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8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精神健康:零焦慮迎接開學 不自我批判否定 重燃生命之光 (2025-08-26)

化身守門員:「情緒教練」5部曲 做子女最佳支援 (2025-08-26)

關鍵一念:理解、接納 走出絕望邊緣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