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精神健康:零焦慮迎接開學 不自我批判否定 重燃生命之光

【明報專訊】暑假接近尾聲,莘莘學子即將重投校園,除了依依不捨,有部分更會產生焦慮和壓力,甚至情緒不穩。雖然每逢新學年,皆容易觸發學童自殺潮,但專家指出,學生選擇輕生,大多不是由單一事件引起,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成年人宜認真了解背後連串問題所在,才能避免悲劇再演。又由於從自殺念頭升級至實際行動,往往是一個漸進過程,因此若當事人能在生死抉擇邊緣,及時幫自己抓着救命稻草,或家長能找到把子女從懸崖拉回的「關鍵一念」,生命之光,就有望再次燃點。
文︰沈雅詩
近年教育局持續推出不同措施,呼籲學校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除鼓勵推動正向教育,營造幸福校園文化,亦於中學推行三層應急機制,以盡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榮譽外務秘書黃麒錄(Louis)認同局方的工作,但提議學界可以做得更深入、更有針對性,「我不認為單單叫學生『諗正面些』、『要積極』,或者教他們每天寫3件感恩的事,就足以幫到孩子。有時太過強調正面校園、幸福校園,反而好像限制了同學表達不開心的感受。所以,更加理想的做法,是多些教導學生如何建構內在安全感和自我價值」。
如關懷朋友般關懷自己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要關心別人、要有同理心的觀念,卻鮮有被教導怎樣「自我關懷」,但這正正是莘莘學子,特別是那些已陷入情緒困擾、傷痕纍纍的學生,最迫切需要的教育。Louis指出,「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有別於商業社會所推崇「對自己好點」的想法,不純粹是食好些、買些禮物逗自己開心,它更是一種與自己相處的方式。「簡單來說,『自我關懷』就是像關懷朋友一樣去關懷自己。」他反問,當好朋友遭遇不開心、情緒低落時,我們會否恥笑對方呢?抑或會聽好友訴苦,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陪伴摯友跨越這個難關?對待自己,亦應該用同樣的方式與態度。
他補充,「自我關懷」包含3個元素,其一是自我覺察,即需要有意識、專注地去感受自己當刻的身心狀况,「我現在很不開心,我感到整個肩膀都很繃緊,它(不開心)在這個位置壓着我」,重新注視身體正在發出的警號;再者,是認知到人皆有苦難的共通性,明白每個人都會經歷痛苦、面對困難,自己並非孤單一個;此外,要善待自己,「接納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感到難過,給自己一些體諒和慈悲的說話,而不是反應式去批判自己『我又衰咗』、『我真係無用』」。
事實上,慣性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人,會深化「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容易把自己推向懸崖邊,因此,減少「自我污名」(self-stigma)的想法,是自救的重要一環。「在我接觸的中學生個案中,有不少都會用『垃圾』、『廢人』、『怪物』來形容自己,其實這些本來都是身邊人用來貶損他們的說話,但因為孩子的腦袋,不斷接收到這些信息,於是他們也逐漸相信和認同,自己就是大家口中所講那樣差勁的人。」
減少「自我污名」 轉化態度
面對上述情况,Louis很多時會嘗試引導學生,把那些很影響他們的語句、聽到會很不開心的事情寫在紙張上,然後張貼出來,「此舉是想孩子把自我污名的負面想法掏出來,那就可以跟它有一個距離,這樣會更加幫到自己站在一個較為客觀的位置去檢視這個問題,認清自己只是『與問題互動』的人,而並非問題的本身」;並透過反覆練習,每當腦海浮現負面語句時,便停一停,問自己:「這真的是事實,還是當下情緒的說話?」從而幫助受情緒困擾的學生,慢慢轉化對自己的態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8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情緒不穩:有效溝通 助孩子釋放內心苦痛免自傷 (2025-08-26)
化身守門員:「情緒教練」5部曲 做子女最佳支援 (2025-08-26)
關鍵一念:理解、接納 走出絕望邊緣 (2025-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