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粵劇先導計劃推大額資助 鼓勵資深演員「帶團」革新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上世紀50年代唐滌生寫出《帝女花》,白雪仙一句「落花滿天蔽月光」動人至深,就算是Gen Z也能琅琅上口。但2025年的今天,讀者能說得上多少套近年的新編粵劇,數得出多少個當打演員?時代變,觀眾變,政府近年雖撥資興建戲曲中心,又舉辦戲曲節、修繕高山劇場等,但粵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仍面臨不少難題。粵劇發展基金會近日推出「優秀粵劇演出先導計劃」(下稱「先導計劃」),一年批出2個項目,各可獲最高120萬港元資助,鼓勵有潛力和經驗的演員創作新劇目,主導整個演出,這可會為劇界帶來另一個仙鳳鳴劇團?

現劇目質素參差 資助高度不夠

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李偉民稱,所有表演藝術均受人才、內容、市場和場地四大因素影響。他指粵劇市場並不差,每年有逾1000場粵劇演出,惟質素略見參差,同時也需面對觀眾老化問題,因舊劇內容相對文學化,演出時間亦較長,或使年輕人難有共鳴,故近年出現不同新編劇目。而現時劇界從業人員近千人,分為老、中、青3層,老一輩名伶雖僅餘少數,但青年演員數目隨政府在1997年起增設相關資助及成立粵劇發展基金而逐步壯大;惟大灣區近年也注重粵劇,擔心出現人才競爭。表演場地方面主要集中於高山劇場、沙田大會堂等政府場地,私人劇場則逐漸減少。

場地數目非一兩日可改變,人才培育也需時,當下大刀闊斧革新或要從內容入手,而直接影響劇目質素的或許是資金。李偉民坦言行內人都認為作品足夠優秀自然有市場,惟「10萬至幾十萬的資助,今時今日不足以應付一個比較大型、全面的演出」,而問題癥結「不是資助的廣度不夠,而是資助高度不夠。」

翻查近數年的《粵劇發展基金資助申請須知》文件,近年基金開放申請的「本地演出計劃」涵蓋「一般長劇/中短篇劇粵劇演出計劃」、「具高度保存價值(如古老排場戲)的足本粵劇演出計劃」及「創新粵劇演出計劃」3類。前兩者每場資助一般不超過7萬港元,而後者則分「長劇」與「中短篇劇」,均包括新編及改編劇本的首演及重演。首演只限已完成劇本創作但未公開演出的新編或改編劇目,要求至少上演2場,中短篇劇資助最高約20萬元;長劇則最高約40萬元,均含編劇費。若全體參與演出/製作人員於演出前在演出場地作入台綵排,或可獲額外最高5萬元補助。而創新粵劇演出計劃首演3年內的重演計劃資助上限則為每年2場,長劇第一、二場重演分別可最高獲15萬元及10萬元,短劇則為最多12萬元及8萬元。據基金2024年批出的3期資助,未見超過10萬元的一般劇目資助,而7套新編劇目中有5套資助超過25萬元。

另一主要粵劇資助來源,是藝術發展局的戲曲界別計劃資助,翻查2020年起的資助名單,純演出資助多為數萬至20多萬不等,最高者為將於本年11月上演、獲資助約33萬元的新編粵劇《武皇陛下》。粵劇發展委員會目前推出的先導計劃將暫時取代「創新粵劇演出計劃——長劇」申請。李偉民指兩者目標相似,但期望先導計劃在劇本創作之外,能起到培養劇團、演員與市場的效果。

資助高達120萬 要求20年演出經驗

為期2年的先導計劃單項資助最高達120萬港元,供具20年以上演出經驗的在職演員申請,資助其領導的劇團製作並擔綱演出3場粵劇大製作,計劃也將優先考慮新編劇目的首演,申請劇本須為一個完整故事,不接受多齣折子戲或短篇劇組成的申請,要求每場演出時長介乎120至165分鐘,且須包括演出前後的座談會及其他延伸的觀眾拓展活動。

李偉民強調,計劃允許申請者全數保留票房及版權收益,有別於過往票房收入理想時或會減少資助的情况,加上劇目如受歡迎而規劃重演最少3場,並申請先導計劃的重演計劃,可再獲上限約80萬港元的資助。他也提到藝術行業優勝劣汰,很殘忍,無突出成就便很容易被淘汰,先導計劃將申請者門檻設定為具20年演出經驗的中生代演員,必須擔任主辦劇團最高負責人或幹事會主要成員,並且是申請劇目六柱或主要角色之一,旨在保證演出質素及帶領能力。他笑言「去到輝哥(阮兆輝)、羅家英地位一定有觀眾,唔差在呢度(指先導計劃資助)」,而計劃比起覆蓋每一個小團體,更希望作為跳板,孵化由演員帶領、「一枝獨秀、可以獨立營運」的劇團帶動行業發展,逐步擺脫對政府資助的依賴,一如1950年代仙鳳鳴劇團等由名伶帶動劇團的模式。至於強調新編劇目、限制時長,李偉民指是希望作品在以申請演員為中心創作外,也可和今日生活產生共鳴,吸納觀眾。

他亦指傳統印海報、小冊子等宣傳方式已難吸引年輕觀眾,計劃要求申請人有效利用社交媒體及網絡平台宣傳,而評審團負責項目審批外也會持續跟進演出進展,提供舞台製作、宣傳策略等支援,力求「拖住你隻手,教你點進步」,以提升演出水平,帶動香港粵劇的發展。

演員主導劇本「更有戲味」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近年專研香港創新粵劇發展的阮筠宜指出,粵劇較其他表演藝術更傾向商業主導,直到2005年粵劇發展基金成立才較正式受到政府資助,而資助額度亦有限。現時香港粵劇資助來源主要為粵劇發展基金與藝術發展局,近年國家藝術基金亦開放本地劇團申請,另有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等坊間資助。但由於申請程序繁複,部分有口碑的劇團傾向自行籌資或尋找商業贊助,避免行政負擔。

她認為先導計劃切中粵劇觀眾老化核心問題,因計劃要求高質素新劇本,給予創作以當代視角詮釋故事的空間,吸引新觀眾。往時數十萬元的單項資助,也未必能完全覆蓋新布景、音樂等設計及長時間排練的支出,先導計劃的大額資助將大幅提升製作條件。她指計劃除強調劇目時長由過去3、4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也鼓勵保留傳統演出方式外,可融合現代舞台技術,如能在演出時加入旋轉舞台設計、跨媒體演出,甚至與舞蹈團、中樂團合作等,吸引新觀眾入場,再逐步引導其欣賞傳統粵劇。

她指近年香港每年粵劇和粵曲演出合共超過2000場,平均每天約5場,數量多但質素參差;若由演員主導劇團,度身訂做劇本將「更有戲味」,也有望激發良性競爭,重現昔日由名伶帶動劇團、創造經典的黃金時代。

從演員的角度看又如何?「吾識大戲」創辦人黎耀威自2001年登台,2012年成立劇團,他表示除2015年演出時申請過基金外,一直以自資方式運作,認為較靈活且免除繁複行政負擔。近年業界資助來源以粵劇發展基金及藝發局為主,內地藝術基金亦有所增加,但他認為資助屬輔助,票房收入仍是劇團生存支柱,但資助可保證有一定製作預算。黎耀威是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成員,有份參加先導計劃的討論階段,他指如今有很多恒常演出,提升質素、宣傳及社會認知或更重要,而提升資助有助擴大製作規模,涵蓋宣傳、演出次數及座談會。雖然20年經驗門檻嚴格,但能保障演出水準,他指演員主導不意味資源集中於單一演員,因音樂、燈光等多個崗位均需有人脈及經驗者帶動,故先導計劃能起提拔新秀之效。談及新編粵劇與近年熱議的《粵劇特朗普》之別,他說劇團也一定會考慮市場,但粵劇作為傳統表演藝術應保持其表演模式,「是否吸引到年輕人去看就是好戲、就成功」?他指粵劇如今不是主流,未必緊扣所有的社會潮流,但一直利用科技、改變劇目題材呼應社會及觀眾需要,以前廣東話音樂劇較少人留意,但《大狀王》大受歡迎,更在各地巡演,證明「好戲就自然有人睇」。

憂行政事務多 演員難全心投入創作

另一邊廂,自2005年開始登台、成立劇團「粵劇場」的黃寶萱,認為觀眾群改變、粵劇轉型與資金來源是當下粵劇界面臨的問題。她指出如今資助較傾向新編劇目,金額也較大,但成本與投入時間成正比上升,而舊戲仍佔大部分演出,「做新劇同做舊劇的比例是2比8,甚至1比9」。她認為先導計劃覆蓋面和以往劇團申請不同,20年經驗門檻合理,因演員需隨時間累積觀眾群及經驗,而粵劇界內四五十歲仍是演員黃金期。但對「演員帶領劇團」持保留態度,指「演員就係演員,同後台、營銷係兩樣嘢嚟」,擔心演員難以全心投入藝術創作,就算資助額可觀亦要撥出部分作藝術行政開支;但另一方面以演員重心創作劇本更能實現其對表演藝術的嘗試,故暫對計劃持觀望態度。

先導計劃申請於8月29日截止,現時仍有不同劇目上演,有經典也有新編,至於計劃在2年間能否為粵劇界掀起一道新的浪潮,或要等結果出爐方可得知。

文:鍾卓言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