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東京「防災」設計展 從日常出發 向未來提問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剛過去的7月,曾因一部預言日本大災難來臨的漫畫,掀起網絡熱論與末日焦慮。隨時間過去,預言似乎未有應驗,正當人們以為虛驚一場,沒想到卻在7月30日,因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發生8.7級地震而觸發海嘯,日本發出海嘯警報,全國逾200萬人要避難。災難將於何時發生,實屬不可測。

無獨有偶,7月起,東京的21_21 DESIGN SIGHT美術館舉行針對「防災」的設計展,展題為一個問題:「那時候,該怎麼辦?」(そのとき、どうする?)所謂「那時候」,是災難發生之時,無可估計,擔任展覽總監的視覺設計工作室WOW稱,比起預言,更重視以「災害隨時都可能發生」的認知去思考防災。

「我們不是想讓大家感到不安焦慮,而是希望能幫助人們建立一種更主動面向未來的備災意識。」由是WOW化繁為簡,由10道簡潔直白的問題出發,嘗試讓觀者由自身角度思考防災,最重要的是傳達一種希望——不管遇到什麼災難,都能克服並活下去。

向觀者提出的10道問題

展覽動線由事前防災準備,到實際發生災難的應對,以及災後重建的時間順序,編排不同問題,例如「『安全的地方』是在哪裏?」、「什麼程度才是充足準備?」、「當無法與重要的人聯絡時,應怎麼做準備?」、「對你來說,在那之後的生活中必需品是什麼?」等等,悉數展示防災資訊和設計用品。WOW表示:「在展場裏分佈了很多提問,希望大家能從自己的生活和立場出發,去思考防災這件事。重點不在於提出正確答案是什麼,而是讓觀眾把這些問題視為自己個人的事情,繼而真正去面對。」

有趣的是,WOW一向擅長非語言視覺表現,這次展覽卻以文字為重心:「比起傳遞災害相關的知識與技術,我們更着重人們的內心狀態,如何面對防災。因此,如何將從文字中浮現的思考與情感,轉化為視覺與空間的表現,成了這次最大的挑戰。」

這10道問題看似簡單,背後是WOW團隊與作家角尾舞(Mai Tsunoo),以及兩位平面設計師佐々木拓(Taku Sasaki)和金井あき(Aki Kanai)一起反覆討論修改,如何表達才是最合適的問句,「我們不是要用說明的方式來直接介紹展品意義,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這些提問和作品的時候,能找到屬於自己對防災的觀點」。WOW還特別為展覽設計了問卷網頁,收集觀者的答案,並在展場內投影出來,因此,不但是策展與觀展的對話,也能藉交換不同觀者想法,分享對災害的更多思考。

災害的恐懼與認知

場內散佈大大小小與防災相關的物件,像組裝起由「坂茂建築設計」與Voluntary Architects’ Network設計的紙製臨時避難所,抑或張貼福島民報社的「365日防災欄」告示,這些物件或場景,或會勾起觀者的災害創傷回憶。策劃過程中,WOW團隊成員自身也難免憶起各自在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的經歷,他們坦言,身為經歷過地震的人,特別留心一點:避免讓整個展覽過於渲染悲壯感或恐懼感。

首先,他們認為,在這所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空間明亮開放,大家能夠以比較自然的心態去接觸「防災」這類主題。此外,正如展覽目的是希望觀者從個人角度反思防災,WOW也回歸個人體會出發:「從團隊每個人自身的各種經歷,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有些災害的面向,若然沒親身經歷過,是難以想像的。人在本能上會想避開任何聯想到死亡或喪失的事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難去思考防災。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希望透過這場展覽,讓大家有機會去面對『到了那時候,我會怎麼做?』這樣的提問。哪怕只是在腦海想過一次,這個經驗也可能幫助未來的自己做好防災準備。」

展覽於7月4日開幕,正值網上災難預言傳得沸沸揚揚的時期。WOW提到擔任展覽學術顧問的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關谷直也所提出的觀點,其一是如今科學還無法預測地震或火山噴發的時間、規模與地點,因此預言沒有科學根據;即使真的在7月發生地震,亦非預知;以及重要的是,在不知道何時發生災害的前提下,做好防災準備。

WOW表示認同,這場展覽也試着傳達同樣的態度:「與其依賴某些特定的預測或傳言,不如從『災害隨時都可能發生』這個認知出發,去多角度思考防災。我們不是想讓大家感到不安焦慮,而是希望能幫助人們建立一種更主動面向未來的備災意識。」

展望防災的未來

日本自然災害頻繁,政府早有不少防災準備工作,像防災應用程式、向民眾派發防災手冊,亦經常舉辦避難演練等。這次展覽,同樣提供豐富的防災資訊,像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視覺化工作室的地球數據、實時海嘯災害預測系統,以及日本四季氣象現象,亦展出不同防災物資。被問到作為設計展,相比平日的防災展覽有哪些不同構思時,WOW提到,21_21 DESIGN SIGHT館長佐藤卓曾說過,「設計」一詞其實包含「計劃」的意思,因此,就像在防災方面,國家或地方政府重視制定各種計劃一樣,這些視覺化作品,研究和復興項目,可以被視為面向未來的設計。

以是次展出的中嶌健(Ken Nakajima)「災害救援鴿」研究為例,嘗試把賽鴿系統應用到災害應對上,尋找建立一個不依賴電力的新通訊網絡之可能。「目前還在研究階段,但是想到,如果有一天所有基礎設施都停擺了,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些很原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算是一個『超越數碼』的嘗試。」WOW表示。

WOW續指,一般的防災教育和內容,大多着重在「從明天開始就能派上用場」的實用層面。但這次展覽,像「災害救援鴿」這種放眼未來的研究,還有針對日後所準備的防災服務、產品與活動設計,像3.11地震後成立的「石卷工房」在全球展開的計劃,「無論哪一個作品,其實都是人們用長遠的眼光思考未來,希望做好防災準備,讓情况變得更好。我們想藉由這次展覽,傳達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管遇到什麼災難,我們都能克服並活下去的希望」。

那時候,該怎麼辦?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日期:即日至11月3日(周二休館)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7:00

地點:東京都港區赤坂9-7-6 TOKYO MIDTOWN 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2

票價:1600日圓(約85港元)

詳情:bit.ly/3UnIzeB

文:黃靜美智子(藝文記者,現旅居東京)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