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半職爸爸:想像中的陪伴

【明報專訊】看到社交媒體有人問:朋友做了什麼事,會讓你覺得以後一輩子不聯絡也沒關係?馬上想到的不是「那件事會是什麼事」,而是:「朋友隔多久就要聯絡一次?」
久不相見 如未分開
我的答案居然是:可以隔很久吧。雖然很喜歡與老朋友見面,互道近况,但真正的老友,久不相見,到再見面時,感覺也不會生疏。闊別多年,天各一方,會有掛念,但是,只要知道彼此安好,心裏就有踏實的感覺。
有時,會想到,子女現在和你住在一起,總有一天,子女長大,會組建新家庭,或搬到別的地方居住,甚至會移民到很遠的地方。總之,為人父母,應該盡早有心理準備,目前近在咫尺的子女,將來未必可以經常相見。
如果在香港,一星期見一次?一個月見一次?如果在外國,一年見一兩次?兩三年見一次?
一個人在你心裏佔有重要位置,究竟,多久不相見,才是能忍受之極限?
大概沒有一條清楚的線吧。
沒有「想像」支撐 徹頭徹尾悲哀
如果是老朋友,移了民,一直記掛,但沒見上面,到收到對方消息,原來遽然離世,會震驚,會可惜,但是,這不應是遺憾。遺憾為什麼不早一點相約見面?遺憾為什麼沒有在某個限期前噓寒問暖?個人覺得,為了沒打一通電話而遺憾的,一定不是深交。深交的人,即使不見面,以至即使不聯絡,也是深交。這種交情,或者難與外人言說解釋,但是,這種交情的確存在。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一種「想像中的陪伴」。即是說,人不在身邊,聲音也聽不到,對話也談不上,可是,知道對方在世界上存在就可以了。
有些人覺得,朋友應該不時要見面,至少不時要互相問候。可是,有些情况未必可以如此,有些情况根本不必如此。
認識一些父母,子女多時不探望,仍然滿心歡喜,告訴別人兒子做醫生,女兒生了兩個孫仔。這些父母,沒有要求與子女經常見面,只要遙遙知道子女仍然過着正常平淡的生活就感到滿足。他們不是在裝扮幸福,他們是真心感受到那種「想像中的陪伴」。
子女移民了,孫仔孫女移民了,父母成為老人,守在世界的這一個地方。
視像通話,重要嗎?有的話,固然不錯,沒有的話,也不礙事。
你們在那邊生活好就好了。你們仍然存在就好了。
在這個遠方,在這間房子,父母有「想像中的陪伴」就好了。
這個說法,好像很悲傷,其實並不悲傷。很多人都是靠「想像中的陪伴」度過或艱難或愉快的日子。如果連「想像中的陪伴」都失去,或從來沒有足夠的回憶和情感去支撐這種「想像」,那才是真正徹頭徹尾的悲哀。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同理心學堂:除了「睇開啲」,還可怎做? (2025-07-29)
感講你知:分享推動社交情意教育經驗 (2025-07-29)
婆媽內心小劇場:家長用AI (2025-07-29)
小學雞媽媽:熊出沒注意 (2025-07-29)
媽媽維特:心的帶領 (2025-07-29)
故事拼盤:未能忘記的小學紀念冊 (2025-07-29)
荒失失在加家:最佳留學城市=適合搬省? (2025-07-29)
永明的天空:既來之,則安之 (202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