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張宇人:早輸勞餐飲免倒閉潮 失業率高於平均 工會質疑是否難請本地人

【明報專訊】近期多間食肆結業、餐飲業失業率攀升,有工會要求暫停輸入外勞。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昨連同業界開記者會,張稱若本地已有足夠飲食業勞工,「根本我哋唔會諗輸入勞工」,業界缺乏長工對人手穩定性造成問題,又稱若可更早輸入外勞,業界倒閉潮或可避免。有業界代表稱聘請外勞成本較本地勞工高,但外勞為業界提供人手的穩定性。
張宇人表示,近期很多工會或勞工界人士指輸入勞工「拿了本地勞工飯碗」、僱主聘請外勞但解僱本地勞工等,他強調業界輸入外勞需付出更多成本,只因管理上有需要才聘請外勞。他又表示,業界「閒閒地差五六萬員工」,近期有食肆倒閉導致失業的長工,即使有店舖想聘請他們,大部分都「做散(工)不做長(工)」,業界缺乏長工對人手穩定性及培訓造成問題。
張稱倘夠人手可改善服務
被問到為何輸勞可免業界倒閉潮,張稱業界一向被批評招呼不周到、出品無新意等,若早已輸入外勞補足人手,服務可做得更好,亦可帶來新菜式,人手更充裕時亦可考慮延長營業時間。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楊振年表示,業界未輸入外勞前,面對人手不足,要聘請「幫工」頂替,惟請長工才可保證服務及出品質素,而輸入外勞明顯為業界提供穩定性,令出品及服務水平提升。
外界質疑業界對外勞「低價高用」,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梁振華說,飲食業是技術行業,如以月薪1.9萬元請洗菜工人,要他煮「鮑參翅肚」,也無技術處理,又舉例侍應月入中位數約1.58萬元,請本地工人約1.8萬至1.9萬元,即使按中位數價錢請外勞,亦有額外住宿、醫療等成本,「你自己計算成本,會不會說少了呢?」
業界指請外勞有額外成本
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總幹事招冠聰向本報稱,目前飲食業輸入外勞數量是各行最高,而業界失業率亦較平均高,質疑是否難以聘請本地工人,「他們願意做散工,就是有人願意做,那困難在哪裏呢?」他指出,業界或覺得長工才算穩定,但「大量的所謂散工,其實他們基本上都是『長散』」,一周至少有5至6日上班。
招冠聰承認外勞人手的確較穩定,但認為是建基於中介費貴、難輕言離港,即使僱主無理要求,例如經常加班或做崗位以外的工作,外勞都難以反抗。他認為政府應檢討輸入外勞的比例,亦應加強針對剝削外勞或解僱本地工人後請外勞等做法的監管及執法。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政府外判合約研輸勞 議員關注本地工保障 (2025-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