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徐風:內地「反內捲」 比亞迪受壓

【明報專訊】內地電動車行業產能過剩,在市場原則下,本來行業將會透過「內捲式」惡性競爭,讓市場重新集中化,「大者恒大」,淘汰實力較弱小的同行。不過,隨着內地政府近月開始提出「反內捲」,尤其不應以鬥低價進行割喉式競爭,卻令中小型新能源車公司,尤其是一眾造車新勢力,難得有一線生機。
事實上,以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1211)的策略規劃,今年理論上是繼續「衝銷量」,並輾壓同業的關鍵時間。畢竟,造車前期需要一定的技術積累,而且需要興建車廠、引入各種機械及原料,並須打通銷售及售後服務,以及宣傳成本等,除了耗時以外,所需的啟動成本非常巨大。在目前內地的經濟形勢仍然面臨挑戰,加上市場已跑出多間具潛力的造車新勢力,同時沒有可觀的利潤下,基本上已形成一條「護城河」,新人不論錢財及技術均不如現有競爭對手,而且賺不到錢,沒有其他資金願意支持,根本無法入場。於是,內地的新能源汽車業,本已屬於「圍內式競爭」,整死一家少一家。
比亞迪調整政策後 銷量大幅放緩
比亞迪的做法,是透過在海外擴建車廠生產汽車,一方面嘗試避開關稅,另一方面是連造車新勢力的「出海」之路都被「封死」,畢竟汽車由中國運到歐洲或美洲銷售,成本及穩定性終不及直接在東歐、墨西哥及巴西等相對低成本地區生產。然而,這種做法由於涉及興建新工廠,需要龐大的現金流用作建設之用,於是比亞迪向上游的供應商「埋手」,設計了一套被稱為「迪鏈」的應付帳系統,延長了供應商的付款時間,於是,比亞迪賣車回款快,但對供應商一直「拖數」,從而累積了大量資金,用作海外擴展。
比亞迪的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底現金水平103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短期應付款總額達4110億元,佔公司全年收入超過一半。其中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總計則有2440億元,較2023年的1980億元,增加接近500億元,被市場認為是比亞迪「壓榨」供應商的主要證據,引起批評。
其後比亞迪宣布,將供應商支付帳期統一至60天內;同時在7月1日起取消限時「一口價」政策,將恢復到各經銷商的實際報價,被視為比亞迪無法利用「內捲式競爭」的手段,藉規模及價格優勢,壓迫上游的供應商延遲付款,以及迫使下游經銷商以割喉式價格戰方式搶佔市場。結果就是,在今年6月開始,比亞迪的汽車銷量大幅放緩:5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到38.2萬輛,而上月只有38.3萬輛,按月比較幾乎毫無增長;對比2024年5月及6月,銷量分別為33.2萬輛及34.2萬輛,可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已開始見停滯。
料不會突變「車圈恒大」
股價上也對此作出反映:比亞迪於5月下旬,經派息及贈股折算後的股價為157.82港元,昨日收市報134.2港元,跌幅達到15%,對比恒指同期升接近6.5%,明顯跑輸大市;反之造車新勢力中的「蔚小理」以及小米(1810),除小鵬汽車(9868)外,其他都能夠跑贏大市,可見隨着比亞迪無法對同業進行「極限施壓」後,銷量轉差,股價下挫,也讓其他造車新勢力有喘息空間,受投資者青睞。
雖然比亞迪近月可能須為處理存貨及供應商的應付款問題,而令銷量增長稍為落後,但公司畢竟有品牌有技術,也能「出海」銷售,而且貸款比率甚低,早前又向市場「抽水」配股集資,相信仍可維持「大者恒大」的位置,而不會突然變成「車圈恒大」!
[徐風 還看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