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Ginza Sony Park延續開放理念 「城市公園」退銀座冷傲

【明報專訊】創立於1946年的日本品牌索尼(Sony),在1966年於東京銀座中心的數寄屋橋十字路口一端,作為企業辦公室與展示空間,蓋起了地上8層、地下4層的本社大樓Sony Building。由建築師蘆原義信設計,1樓到8樓由「田」字形的平面構成,利用錯層的方式螺旋向上構築,每個方形平台為100平方米,高低差為90厘米,無論走到哪一層都可以看到上下兩個平台的空間及活動,蘆原義信將這樣的結構稱為「花瓣構造」,串連空間也讓人的視線穿透,在當時相當稀有也充滿趣味。
2016年起,Sony Building拆除重建,新概念的「Ginza Sony Park Project」目標是將原本「銀座の庭」理念擴展為「銀座の公園」。歷經兩個階段工程,Ginza Sony Park這座「城市公園」於今年1月開幕,通透流暢的開放空間,如同一座城市的「文化實驗場」。
舊Sony大樓:2300陰極射線管築外牆
Sony Building的外牆使用了2300個電視用陰極射線管,成了當時最大的發光電子廣告牆。內部更有着當時日本最快速的電梯、商品展示區,以及餐廳與咖啡廳,都成了當時最具話題性的地方,也是遊客相繼前往、聚集的場所。
當時Sony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將這裏視為「銀座の庭」,希望它能成為市民與企業、品牌交流的開放場所。2016年,Sony Building迎來50周年,決定將原本大樓拆除重建,賦予這塊土地新的意義:新概念的「Ginza Sony Park Project」正式啟動,目標是將原本「銀座の庭」的理念擴展為「銀座の公園」,讓這片土地更開放、更易親近。
新項目首階段:臨時公園與快閃店
Ginza Sony Park Project分成兩階段進行。2018年拆除工程完成後,Sony沒有立刻建新大樓,而是將原本地面上的空地釋放出來,將拆除後基地改造成臨時公園,舉辦展覽、音樂會等活動,邀請大家一同參與。也在舊建築的地下空間裏規劃了展區及一些期間限定的快閃店,像是潮流教父藤原浩的商店「THE CONVENI」、日本和菓子老舖「虎屋」的年輕新品牌「TORAYA CAFÉ‧AN STAND」,也在2020年成為疫情期間東京少有的開放空間,3年間吸引了854萬人次入園。
Ginza Sony Park:自由進出的「餘白」空間
2021年進入第二階段,Sony重新啟動新建工程,融合原Sony Building部分牆體,新落成的Ginza Sony Park由地上5層、地下4層組成,建築高度刻意壓低至銀座一般建築的一半,為密集的都市帶來難得的「餘白」空間。底層強調開放與可變,利用純粹的混凝土量體打造出有着大量開放空間、通透中庭與垂直步道的建築物。項目延續了舊Sony Building「向城市開放」的理念,並以「交會建築(”Junction” architecture)」為設計概念;三面臨街,地下則直通地鐵,無縫連接城市的各種功能,讓訪客能自由游走於不同樓層,體驗空間的多樣變化。
混凝土的建築外觀沒有另上塗料或貼磚,僅以不鏽鋼方格格柵包覆,除了降低視覺上量體的壓迫感,更是呼應着一旁由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設計、利用方形玻璃磚建起的Hermès旗艦店,讓數寄屋橋十字路口的都會景觀變得更有層次也具有趣味。分佈在各層的展間及開放空間,舉辦着各種體驗型活動、展覽、音樂與飲食活動,就像是品牌精神的延伸,想帶給現代人的銀座街頭生活提案。人在室內外空間之間游移、自然光透過格柵之間的縫隙打進開放空間形成了有趣的光影,光影隨着陽光的變化搖曳閃爍,也替內部空間帶來一抹自然氣息。
我很喜歡這個通透的開放空間,簡單的機能打破了銀座「高冷」與「消費至上」的刻板形象。以「公園」為概念,開放、透明與自由進出的空間設計,與地鐵、地下停車場連接的流暢動線,沒有明顯的門牆阻隔,讓來自各方人們都能輕鬆進出,就像是一個城市的「人流轉運站」或是「文化實驗場」。每次造訪銀座,我都會記得到這座嶄新的城市公園,嘗試尋找各種新奇,也想發掘新的靈感與生活驚喜。
文、圖: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駐點東京的女性建築師)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