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台南老宅「首展」 學子新思結連 硓𥑮石黃宅迎連場「建築對話」

發佈於

【明報專訊】適逢台南建城300年,一間隱身在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小巷中的老宅,在「原型建築」的操刀下,歷經約一年的設計和兩年半時間修復與整理,於上月正式對外開放參觀。這棟歷史建築有別於過去保育中常見的「修舊如舊」模式,不是將老宅定格於百年前的某個歷史時點,而是透過當代設計語言的介入,保留歲月留下的痕迹,在不過度修復的同時,引入新的空間和結構語彙,使建築得以在歷史與現代之間產生一段連續的對話。

延續老宅原有質地 構築「流動的博物館」

硓𥑮石黃宅不僅延續了老宅原有的時間質地,也擺脫了單一「博物館化」的命運,成為一個仍在街區中「生活」的場域——或者應該說,它讓城市、時間與生活共同構築出一座「流動的博物館」。這個歷經風華與滄桑的空間被重新賦予生命,不止回顧過去,更指向未來。因此,這座老宅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街廓未來想像的容器,有別於如威尼斯或京都等早已被觀光產業主導的古城——遊客多只能以一位漫遊者(flâneur)的身分,觀察那些被刻意或有意識地定格的歷史圖像——台南府城的優勢就是在於她仍是一個「呼吸」中的城市,這裏的空間與日常是混沌的、緩慢的、零散的,也是曖昧的。也正因為時間與文化在大小街角中的層疊與交匯,才交織出近來在韓國掀起熱潮的「台灣感性」——「生活」即是「博物館」;「博物館」亦即「生活」。

作為開幕展的首個展覽,原型建築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大一學生共同策劃了一個名為「連續性」(CONTINUITY)的展覽,一方面,這樣的實踐回應了台南城市中聚落、生活與文化的紋理;另一方面,也呼應成大建築一年級學生的學習主題:如何將建築經典與在地生活連結,並且在城市中透過策展與大眾交流,讓觀者得以共感:年輕的建築人,如何透過自身的眼睛與感知,觀察台南、理解台南。

「建築之學,始於探其作以知其道」

若說「經典」承載着我們的集體記憶,標誌着一個專業領域所走過的軌迹,那麼「實驗」則關乎未來——是一種對可能性的不斷推想與開展。筆者之一、作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大一主帶老師(Coordinator),亦是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的黃聖鈞副教授,便透過此次教學改革與策展實踐,對台灣基礎建築教育的現况提出了深刻的反思與實驗性的回應。

如同已故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主任白思德教授(Professor Esmail Baniassad)所言:「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is ultimately the study of works of architecture.(建築之學,始於探其作以知其道。)」本次展覽集結成大建築系65名大一學生,在為期16周的基礎設計課程中,對25件二戰後本土與國際建築經典的深入研究與再詮釋。學生們從經典中提煉出設計精髓與空間精神,並結合個人經驗與城市觀察,發展出具有當代表達的建築構想,進行一場橫跨歷史脈絡與前瞻思維的設計實驗。這些設計作為載體,既是歷史的回應,也是對當代與未來的積極提問。本展覽呼應硓𥑮石黃宅中四合院與長形街屋混合空間佈局分為3個章節:

第一章:《從經典研究到批判剖面圖》

觀眾從街屋側進入展場,聚焦展示了學生對於多件建築經典的深入研究,作為啟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起點。學生透過繪圖、攝影與多元檔案資料的閱讀,分析與解構選定個案,包括國際知名的瑞士瓦爾斯溫泉浴場(Therme Vals)、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以及台南在地的菁寮天主堂等案例。學生運用繪圖與模型製作,批判性地剖析建築形式與空間邏輯,進而辨識其「核心精神」或「獨特表現」。分析成果其後凝練為一張「批判性剖面圖」,作為對該經典建築的精要詮釋。

第二章:《從生成拼貼到空間矩陣》

穿過側門進入四合院的中庭,沿着紅色的旋轉樓梯到達2樓展廳,展出了學生以拼貼作為設計方法的長卷圖,一組8至9位學生首先將自己的經典案例的批判剖面圖畫在卷圖上,然後再將左右兩邊同學的批判剖面圖連結起來,他們同時行動,並因此創造出各種形式或空間元素上的衝突和交融。透過觀察「意外」的效果,結合空間經驗與形式操作,從而引導學生發展主觀的建築語彙。透過協作與對第一章研究成果的混合、擷取與重組,學生逐步建構出個人化的空間邏輯與空間矩陣(Spatial Matrix)。這是一段介於理解與創造之間的探索歷程,為後續設計鋪陳語言與結構的基礎。

第三章:《從場域與事件敘事到建築拼構》

隨着老宅另一座樓梯回到1樓地面層,學生實地踏查在信義街街廓附近的3個設計基地(site),透過觀察、感知與敘事,回應具體場域中的生活經驗與社會脈絡。結合第二章所建立的空間矩陣,進一步發展具有在地感的建築語言。3個章節的學習成果於期末設計中整合,學生以「社區茶館」為題,完成一件兼具詩性與構成力的建築拼構(Architectural Bricolage)作品,作為一段從歷史到當代、從經典到創新的學習實驗。

65學生合創卷圖 模型映照對府城未來想像

馬馳、鳥飛、建築師繪圖。展覽的高潮,莫過於位於古宅2樓的展間——8張、總長達80米的手繪連續卷圖。透過繪圖學習設計,是建築教育中最基本且歷久不衰的方法。本次繪圖練習進一步挑戰傳統建築教育中「單一創作者」的假設,提出更具包容性與互動性的創作觀點。這些長卷既是協作性的創作,同時也具備分析與整合的學習性質。匯聚了65名同學的共同創作,卷圖靜謐地鋪展與懸掛於摺疊的集成材(GLT)屋頂下。精密的手藝與純粹的筆觸,兩種線條在空間中彼此勾勒、相互映照,顯得格外震撼。午後陽光灑入空間,光影隨着檜木窗框緩緩移動,落在老宅斑駁的牆面上,也映照在年輕人對府城的未來充滿想像的模型之中。這片龐大的圖像不斷流動,空間作為媒介,成為對「連續性」最具力量的回應。

「成大建築成果展」舉行至今日(7月11日),及後空間將會舉行「2025台南建築三年展衛星展」及「2025 ADA新銳建築展」。

文:鄭偉達( 「國立成功大學」兼任講師)、黃聖鈞(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建築]